張曉雪
金陵科技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1]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將法治思維系統的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逐漸使法治思維成為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的有效方式。這既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需要,也是促進大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并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建立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相適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平臺體系,是一個龐大而且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多管齊下,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外部要素,構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面實施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奠基于堅實的基礎之上”。[2]首先,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社會主義法治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將正確的法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入全社會,使其成為我們主動維持社會秩序和穩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奠基石。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其歷史性中是共生存在的,意識形態的范圍非常廣,而社會主義法治思維也正好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法治教育的基礎。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等層面施加一定的影響,讓受教育者的行為習慣以及實踐活動符合一定的社會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領域對人進行教育感化,促進人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次,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保障。對于生活在社會當中的個人來說,人們的行為受到法律的規范,而向個人傳遞關于公民守法和信法的理念,成為人們能夠自覺遵守法律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法律的傳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可以在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過程中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而法律存在的最大目標就是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所以,法治教育順理成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從當前各大高校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看,存在的問題就是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們國家,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在數量上比較少,而且僅有的幾部法律在內容上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是幾條零散的條文,同時這些少數規定和條文在實踐中有比較難的操作性。所以,為了保護好大學生的正當權益,完善和補充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不僅在法律法規的宏觀層面進行要求,還要對微觀細節條款進行改進,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比較特殊且有效的教育方式,而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往往成為了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者,將政治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他們中許多人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理所當然的對教育客體雙方的差距進行擴大。眾所周知,道德和法律對人的行為規范具有約束作用,因為兩者在終極目標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培養更加全面的人。法律和道德對人們的要求也是存在著較大的不同,法律是比較低層次的道德,而道德追求的是一種高層次的境界,所以這導致兩者也會經常產生矛盾和沖突。
在高校這個大的教育環境當中有著許多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起著負面作用的因素,其中市場經濟中存在的消極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其消極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會存在問題,在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的猛烈沖擊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戰,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價值觀念受到了動搖和扭曲。
“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當中,把滿足受教育者的個體需求和合理訴求作為出發點,同時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權利,這不僅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價值追求。人作為法的價值主體,是法存在的基礎。充分考慮人的需求,不僅是“以人為本”理念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核所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滿足他們需求的過程。同時,這種需求具有合法性、正當性和層次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滿足的需求一定是合法并且合理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要重視物質利益的作用,不能一味地要求受教育者的無私奉獻和犧牲,我們應該將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放在突出的位置,讓他們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自我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和功能要求。同時,我們也不提倡將物質的刺激作用放在第一位,而應當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追求相統一的原則。受教育者在學習的過程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獲得最大限度地快樂和滿足,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更塑造了他們強大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由點到面地考慮到個體需求和權力,更應當將這種需求和權力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有機聯系起來。
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必須有良好的法治環境作為基礎和保障。法制環境我們可以分為法制大環境和法治小環境,其中法治大環境以社會為核心,而小法治環境以校園為核心。從社會法治環境來說,要堅持和肯定法治在解決社會重大問題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學習并傳承傳統的法治文化,將法治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逐步提高,同時堅持依法治國的理念;在受到西方文化思潮沖擊的今天,要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利用多種形式的法治手段,才能讓法治建設的環境步入正軌。同時,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盡力引導大學生相信和尊崇法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出法律的作用和價值,使大學生能夠自覺選擇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訴求,讓法律成為聯系個人與社會的重要紐帶和全體共同成員的情感歸宿。
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合理性和價值追求方面都充分考慮到了大學生的權力尊重與認同。充分利用責、權、利三位一體的法治理念,關注大學生的合理訴求。首先,在法治社會中,有許多行為法律上并沒有明令禁止,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強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責任的明確。教育主體除了向教育客體傳遞法治理念的同時,還應當對法律法規和教育道德原則進行明確的分析,將“法無禁止即授權”這一基本觀點對受教育者進行啟發。受教育者要明確自身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在進行個體行為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法律和道德的義務。其次,大學生的合法利益必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使大學生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積極維護自身利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應當杜絕大學生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惜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情況,這要求我們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對大學生明確利益合法性進行界定,將合法與非法的界限理清,通過實踐的例子來證明行為的合法性與非法性,只有大學生清楚認識到其利益的合法性并可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