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未成年人權益遭到侵害的案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監護不當而引起的,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反響,但是相關監護人通常只是受到了批評教育,難以從根本上轉變他們的陳舊思想,致使他們屢教不改,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極有可能會誘發刑事案件,此時悲劇已經釀成,可謂悔之晚矣。一樁樁慘案的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值得我們對當前的法律制度加以深思,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關未成年人監護的條款已然無法滿足現實需要,相關權力機關和職能部門受到法律和倫理的約束無法對未成年人監護實施有效干預,使得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屢屢受到侵害,這一現狀亟待得到改善。通過對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的研究和完善,使之在更多的地區加以施行,用法律的手段來約束和警示監護人,讓未成年人擺脫受害者的命運,可以給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對于我國法治化建設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有著多種學說,而這些學說通常是不夠全面、客觀的,其中權利說和義務說都比較偏頗,沒有充分認識到未成年人監護的真正內涵;權利義務一體說則是將權利和義務加以融合,卻沒有深入挖掘未成年人與監護人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對監護人的職責予以詳細說明,忽視了司法制度的公益性。實際上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只是剝奪了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照顧權、財產管理權及法定代理權,雙方在法律上的身份關系并不一定會發生改變。當監護人存在監護不力或者是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相關人員或單位需要向法院提交申請,經由法院做出判決,未成年人監護權就會被轉移給其他親屬,監護人將會失去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資格,具體時效不定,這就是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的基本內涵。
一直以來,相關專家和學者都對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方面卻鮮有學者涉獵,只是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民法通則》中簡單介紹了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的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存在的缺陷是比較突出的。在國際社會上關于未成年人利益的保護一直備受重視,發達國家普遍以立法的形式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并規定了未成年人權益受到侵害時采用何種措施對其進行救助,即使是父母存在危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也會得到法院的干預,如親權制度和監護制度并行、TPR制度等,給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的修正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由此可見,根據我國國情國策,對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加以完善和運用,已經勢在必行。
1.將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提升到法律高度
鑒于當前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尚未提升到法律高度,給該項制度的運行增加了阻礙,難以對監護人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在相關案件的審理中法院的判決結果也將失去公平性與公正性,因此,要想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就要將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寫入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嚴格遵循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公權力干預原則和窮盡原則,從而實現對未成年人的有效救助。
2.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情形的限定和完善
首先,如果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實施精神暴力,例如言語、行為或者其他方面的精神暴力,則可認為監護人具有家庭暴力行為,對于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嚴重的侵犯,這種情形應該列入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其次,監護人存在危害未成年人財產利益的行為同樣需要成為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的情形之一,以此來強化父母財產與未成年人財產相互獨立的意識,確保未成年人財產能夠免于受到父母的侵占。
3.完善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的請求權主體
第一,對于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依法享有監護權撤銷案件的訴訟主體地位,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國外青少年相關法律,指定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熟悉案件情況的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第二,檢察機關在監護權撤銷案件中處于請求權主體地位,全程參與到相關案件中,只能夠向法院提供書面材料,對訴訟方予以大力支持;此外,檢察機關還可以憑借社會公益代表人的身份提出獨立訴訟。
監護權撤銷并不是一項獨立的制度,而是應該與事前的干預監督以及事后的觀護監督有機聯系到一起,通過構建完善的救濟與保障機制,確保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行為得到全方位的監管,這樣監護權撤銷才能被合理應用到司法實踐中。
1.構建監護監督機制與評估機制
事前監督機制的構建可以及時發現未成年人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成為監督主體,一經發現監護失當行為要立即向公安機關舉報,當然了,我國還需要設立專門的監護監督機構,與其他部門形成聯動,將對監護人的監督當作是一項常規化工作來開展。與此同時,評估機制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充分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對監護人的行為進行觀察,那么任何監護失當的現象就會無所遁形。相關單位和部門在接到群眾舉報后要從未成年人所處環境、身心健康情況進行評估,作為監護權撤銷的主要參考依據,社會救助部門還要向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救助。
2.設立監護權中止制度
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并未包含監護權中止制度,對于那些侵害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處理過于強硬,不夠柔軟,需要將監護權中止制度添加到《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監護人資格中止條件,在監護人資格中止期間未成年人應該如何安置,以及監護權中止后相關職能部門的具體職責。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對監護失當的監護人在監護權中止階段的具體表現進行考察和記錄,將書面材料提交給法院,法院將判決是否剝奪監護人的監護權,只有發自內心悔改,表達出想要重新撫養未成年人的意愿,并通過考察的監護人才能重新取得監護權,不符合上述情況的監護人其監護權就會被剝奪。
一般來說,未成年人最好的監護人就是他們的父母,有些父母因一時之錯被撤銷了監護權,需要為雙方保留必要的聯系,給父母提供恢復監護資格的機會,讓孩子可以在父母身邊成長,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依據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父母監護權被撤銷以后,其撫養義務并不隨之消滅,還應當繼續負擔未成年人的撫養費及因監護侵害行為所產生的其他各項費用,此舉既是親情的延續,又為以后可能的監護權恢復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機會。倘若監護人想要恢復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權,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原監護人可在其資格被撤銷后的三個月至一年的期限內,以書面形式向法院提出;其二,在原監護人提出申請以后,法院可以委托有關單位或組織進行調查、評估,并且應當征求現任監護人以及有表達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見;其三,法院經調查與評估,認為原監護人符合擔任監護人的情形的,可以作出恢復其監護人資格的裁決。該規定使恢復監護權的實體要件和程序要件得以細化,提高了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然而,有些監護人的監護侵害行為不能在短期內得到矯正,如監護人自身品性惡劣,不能正確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責任意識缺乏,導致監護失位;監護人因沾染惡習導致監護失能等等,當監護人的監護權被撤銷以后,1年之內不能夠提起監護資格恢復的申請,直到確定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發生
了實質性的轉變。同時,在親情最終回歸圓整的問題上,法律法規不應設定時間上限加以阻卻,以滿足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目標。
總而言之,對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的研究任重而道遠,當前理論大多不夠細致、完善,存在著一些缺陷和漏洞亟待彌補,必須要將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提升到法律高度,建立健全的救濟與保障機制,恢復監護權的申請時限,以此來展現未成年人監護權撤銷制度的司法價值,確保其作用的最大化發揮,從而實現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護,給未成年人創造一個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的監護環境,促進未成年人的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