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桉伸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法治意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和良好的法律秩序,它代表了某種具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一個融匯多重意義的綜合觀念,代表了一種“自由、平等、人權、理性”的社會理想。法治國家正是依靠法律原則而非人的意愿治理社會,所依靠的法律應該是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良法,唯有如此才能使公共權力得到約束、民眾權利得到保障,從而真正實現自由與平等的社會理想。
法治國家具有與非法治國家不同的共同特征,但法治的具體情形會因國家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不同的國情決定了法治道路和狀態的差異。在資本主義國家法治國家建設的基礎是普遍的私有制,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的資產者也會立足于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與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推進資本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民是國家真正的主人,為了真正地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就必然會產生權力制約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具有更廣泛、更深刻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條件,具體來說就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公民社會,而這四大基礎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
市場經濟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真正實現民主政治。原始社會早期,人們的一切財產都是共有的,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個人力量很小,只能依賴于共同體而存在,這必然會造成權力的集中。市場經濟中億萬次的交換沖破了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血緣與統治關系,自然地形成了人的獨立、自由、平等關系。在交換過程中,交換主體處于同一規定中,買者讓出貨幣獲得商品,賣者讓出商品得到貨幣,而商品的等價交換規律使得商品和貨幣在價值上達到了平衡。但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國家維護的是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因而實現的是虛假的平等異化的自由。正如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問題的辯論中所言“法律不但承認他們的合理權利,而且經常承認他們的不合理的欲求”,這樣的法律已然喪失其本質,不再是實現自由與平等的手段而淪為私有者維護自身不合法訴求的工具。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維護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夠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平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理性文化的土壤,在商品交換中衍生出來的自由平等觀念是理性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人首先必須是自由的個體,才能談及與他人的平等關系,而平等觀念的基本點在于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一樣是一個公民而不是一個臣民,是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務的主體,而不是無關緊要的邊緣人。只有一個合格的有獨立意識、獨立思維、獨立地位的社會主體才能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文化豐富多樣的社會中形成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自覺地遵守社會規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民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自覺遵守規則,正所謂“人性是脆弱的,人的德性是不健全的,也就是有缺陷的”,因此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需要國家權力機關控制市場交換中相關人員的交換行為,從而在經濟領域中形成一定的規范,這就為市民社會的成長提供了條件。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要求社會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中具有契約精神,經濟活動只有符合雙方利益追求,達成利益約定,此次經濟活動才能發生。公民社會正是契約精神在社會領域當中的運用結出的果實。
民主政治是憑借公共權力和平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建立社會規則維持社會秩序,從而實現自由平等和人權的方式和過程。民主政治能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理性文化的傳播以及市民社會的規范提供法律保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而這些價值觀又不一定全是對的。人們在錯誤價值觀的誘導和利益的驅使之下有可能產生各種糾紛,做出有違社會規定的事情,而民主政治能夠使不同意見合法化,從而解決各種矛盾,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中的行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之一是各政治主體的自主性、有序化和制約性。從橫向來看立法、行政、司法、監察等國家機關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又緊密聯系。從縱向來看,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國家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上級對下級有領導權,下級對上級也有監督權,而不是一味地下級服從于上級。橫縱交織又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又層級分明的管理方式正是科學精神和理性文化的一種體現,合理有效地控制公權力并且使得國家權力和私權利都被嚴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不僅是理性文化的一種張揚也為市民社會的的發展迎來了契機,給了社會公民更多的自由、選擇和創造的權利和機會,也用相關法律與規則規范了他們的行為。
理性文化也稱理性主義文化,其基本內容是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科技與人文文化的發展是理性文化的基本形態。
社會公民普遍的理性意識是民主政治確立鞏固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在沒有理性意識的狀態中,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也同樣是建立不起來的。民主政治的確立和鞏固需要科學精神與理性文化作為支撐,良好的民主政治應該是在公共權力和個人權利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的發展和民主政治的實現需要具有前瞻性目光的精英人才,暴民政治和極端民主皆是不可取的??茖W精神要求用開放的眼光和心境對待國外和歷史的經驗和價值,歷史上的“蘇格拉底之死”和如今的“英國公投脫歐”事件值得我們深思,真正于國于民有利的民主政治需要理性文化和科學精神的指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和持續發展同樣需要理性文化作為支撐。市場經濟要求其主體必須樹立自由和平等的觀念,若非如此便無法進行等價交換,但是這種自由和平等必須是以尊重他人為前提的,這就要求社會成員必須有正確的、強烈的權利義務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是欲望的奴隸,只要是人就有欲望,但這不是我們損害他人正當權益的理由,社會主體只有用理性約束自身以期與欲望達到基本的平衡才能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而有序的市場秩序又是市場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理性文化的弘揚是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必要條件,為公民社會所必須的契約精神更需要理性文化作為支撐。
公民是公民社會的基本元素,公民組織是公民社會的重要主體,是維護公民權益的重要手段和實現公民自治的重要路徑。公民社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的鞏固及理性文化的弘揚提供了主體力量。
市場經濟越發達其主體對國家公權力下放的要求就越來越高,對國家權力的合理制約既能夠有效減少市場經濟參與主體權益受侵事件,又能激發公民組織的潛能,從而使得他們約束市場主體行為,提高主體能力,有效化解市場經濟主體的利益糾紛和矛盾,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瞄準和發展新興產業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優秀社會組織的確立和發展正是民主政治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一種體現,而成熟的社會公民組織既需要理性文化作為支撐又能夠弘揚和發展理性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條件,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理性文化和公民社會在法治建設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和責任,同時這四大基礎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啟示我們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而應兼有顧及,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