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
摘 要: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展示和傳承人類文化,也是為了給人類提供一個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平臺。而博物館大多建造在城市,故一些鄉村地區民眾很難有觀賞的機會。現今社會,全國都在進行著下鄉扶貧的活動,而社會主義呈現出來的本質要求就是減短貧富差距,將共同富裕的目標提上日程。文章以某縣為開展扶貧活動的主體,以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和歷史文化傳承為基礎,對文化扶貧的政策加以探討和研究,還分析了如何利用文化傳承加快脫貧。
關鍵詞:文化扶貧;博物館;社教活動
1 博物館資源的匱乏與文化扶貧的緊迫性
離我國建黨一百周年的距離越來越近,為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在百年來臨之際,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爭取做到不落一人,博物館曾派工作人員在2015年至2019年間對貧困縣的山區展開走訪調查,工作人員在走訪期間調查部分村和農戶,將文化系統扶貧工作全面實施,發現多數老百姓的需求及困難,以及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我國的文化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文化包括民族語言、民風民俗、藝術品、傳統服飾、技藝等,是在當地環境中人們長期生產與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創造出來的。貧困山區的文化人才同樣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由于存在巨大的城鄉二元差別,當地人總把進城作為奮斗目標。具有一定知識和素養的鄉村教師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紛紛調離,到縣城或其他城市工作。這使貧困山區的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目前,盡管縣級城市基本均已建立博物館,但多數百姓可能沒有機會觀賞博物館的文化傳承,也無法學習博物館里的知識,對于黨和國家為人民群眾提供的文化產地也無法去參觀和感受。此時,在國家扶貧政策下,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承擔精準扶貧工作并通過文化扶貧來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扶貧促脫貧。
以圖片展板的方式開展工作雖然形式相對簡單,但對于村里的學生和老師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收獲了。對于大多數的觀眾而言,圖片展板所展示的內容帶有太大的局限性,看到的也僅僅是展板所展示的內容而已,而一部分在深山生活的老百姓由于要走很遠的山路,而不去鄉鎮看展覽內容,單從這個方面上分析,此次送展覽下鄉的效果并不顯著,對偏遠地區的老百姓也沒有達到脫貧致富的成效。
2 將免費開放經費用于邊遠地區群眾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受國家財政影響,過去博物館是收費開放的,觀眾必須購買門票才能到博物館進行觀賞和瀏覽,對人民群眾的自由觀賞造成了一定限制。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家的財力狀況也明顯好轉,在2008年的時候,中宣部門、財政部門、文化部門聯合國家文物局共同發出公文《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這一規定頒發之后,財政部門對博物館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也向全國人民公布所有博物館已統一達成免費開放,這一歷史性時刻終于到來。博物館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于2008年對群眾實施了免費開放政策,財政補助的資金逐年遞增,這些補助將用到博物館的常規運營、陳列布展、文物修復和保護、文物發掘、文創產品開發利用等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先扶貧后扶智”,博物館領導經過多次探討,最終決定博物館進行免費開放政策。隨著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政策的實行,博物館應主動宣傳免費開放政策,讓偏遠地區的山民也能像城市市民那樣自由地對博物館進行學習觀賞,享受國家號召的公共文化服務。在試驗前期,以國家級貧困縣為主要試驗點,在極其貧困山區的兩個鄉鎮內,利用國際博物日,選出36名家庭特別清貧、品德良好的山區學生及4名山區教師,同扶貧工作團隊開展一項主題“走向云播,放飛夢想”的博物館社教活動。
博物館社教活動開展時間為一天,在活動期間,除了在博物館參觀展覽、觀看科教電影外,還著重瀏覽了民俗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場地,最重要的是對兒童教育活動主題的特別設計。此活動不僅讓群眾深刻了解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歷史,學生們更是通過此次活動學到了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眼界也更開闊了。活動的效果很顯著,青少年們個個精神亢奮,勵志努力學習以后要為國家做貢獻。
博物館舉辦的以文化扶貧為核心的社教互動,首要任務要將文化教育所需資源為貧困地區配置齊全,可以為貧困地區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另外在公共服務方面還能對貧困地區加強供給。要想做到人人平等,就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將文化扶貧當作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并且由國家財政支持,博物館更要肩負著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的重要任務。
為了能更有效地促進國家教育體系和發展教育兩大要點更完善地發展,國家文物局對博物館發放的經費將充分發揮博物館等文化領地具有的社會價值。博物館免費開放以后,不能空等觀眾前來參觀,要將之前受條件限制無法去博物館參觀的人請到博物館里參觀和學習,特別是偏遠山區青少年更要學習博物所展示的思想內容,真正做到無私服務,將服務的目標擴散到全國人民,做到真正意義上博物館的免費開放。
所謂文化扶貧,從字面上看是要以文化優勢為重心,不能拋棄根本思想,只有將前景好的優勢文化產業和優秀文化人才全力培養出來,才能從根本上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使貧困地區被知識的海洋所圍繞。
3 博物館的扶貧利用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傳統文化引入教室,博物館工作人員有計劃地到學校開展講座。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突出學校的教育特色,并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了解其民族傳統文化和自覺地繼承文化。
博物館還可以組織老師學習民間藝術家的民族工藝和技能。在老師學習之后,對學生進行教學,以便將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課堂,并提高民族文化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文化志愿服務小分隊,向學校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為他們繼承民族文化提供獨特的優勢。此外,利用博物館建設文化產業,通過“基地+農戶+博物館”等有效模式,著力實施文化產業中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的扶貧開發,走經濟和文化融合之路。例如,利用民俗博物館的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漢族服裝、手工藝品、刺繡等,以提高城鎮的人均收入。文化產業基地鼓勵了當地人創造收入,并已成為新興的富裕產業。
明確博物館對口幫扶的有效職責,以產業扶持和推廣民族特色產品等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對基層文化工作者和非政府組織人才的融資和培訓,發揮文化人才在文化管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榜樣和作用,大力培養當地實用文化人才。民族素質將提高民族的自我發展能力。
4 結論
只有將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提升了,才能從根本上讓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盡管在短期時間內不能體現其價值,但在未來的日子里,可以對子孫后代帶來不可估量的財富。博物館是一個具有高思想、高領悟的積極群體,想方設法對貧困地區的群眾施以幫助,從而使甘肅偏遠地區的群眾能夠像城市居民那樣同等使用公共文化服務套餐。博物館免費開放讓更多的山區教師及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增強了自信、充實了內心,對自己追求的夢想有了明確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文化扶貧將對青少面未來的一生都產生重要意義,博物館將持續對此展開深入調查。
參考文獻
[1]劉西諾.省級博物館文化扶貧破冰——國內首次以文化扶貧的社教活動探尋[J].中國扶貧,2017(17).
[2]雷承寶.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推動扶貧攻堅穩步前進[J].廣西糧食經濟,1996(Z1):27-27.
[3]宋新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博物館免費開放[J].東南文化,201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