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聯華
摘 要:宜州懷遠鎮歷史悠久,曾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作為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懷遠古鎮民俗文化繁多,其中尤以中秋祭月習俗隆重而獨特,祭月供品制作工藝精美,琳瑯滿目。在祭月供品工藝傳承人漸逝漸少、青黃不接的狀態下,筆者嘗試探索這一獨特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途徑,使之更加精品化、商品化、產業化,借助經濟效益,推動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懷遠古鎮;中秋祭月;供品工藝;傳承與創新
1 獨特的懷遠民俗文化現象
宜州懷遠鎮是桂西北的一座小鎮,古曾有“懷陽”之稱。東距宜州城區20余千米,西離金城江區50余千米。小鎮雖小,但歷史悠久,自唐天寶年間始置羈縻琳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懷遠古鎮坐落于龍江河與中州河一大一小兩江匯合處,其依山水地勢東西延伸約1.5千米,兩頭高翹,中間窩凹,形似一條窄長的龍舟,故有“龍舟寶地”之美譽。
古鎮懷遠曾有百余年商貿繁榮的歷史,《宜山縣志》云:“懷遠當龍江、小河交會,為粵、黔商賈都會,博徒游惰視之為淵叢……蓋地據形勝,百貨所聚也。”大約從清道光年間到20世紀40年代,精明的廣東、貴州、湖南、江西等地商賈發現懷遠水路交通主道上接黔南,下達南海,還有能輻射周邊縣域的幾條航線,從商條件非常便利,于是紛紛來到懷遠投資開發碼頭,先后開辟了湖南、河灣、大碼頭、福建等碼頭。還分別購地占穴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會館,安居落戶。歷史上建有廣東、潮州、江西、貴州、湖南等會館,還有“恭和堂”商界組織,民國年間立有興記、乾昌、廣豐、均信、廣信、太和堂等數十家商號。街道上鋪面林立,江面之上日夜停泊大小船只好幾百艘,碼頭街道熱鬧非凡,逐漸發展成為桂西北最大的貨運碼頭和商品集散地。興旺發達起來的懷遠鎮子自然變大、變富,各地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多元的民族傳統文化,懷遠也因此成為多民族文化大融合之地。
懷遠古鎮民俗文化特別繁多,幾乎每月都有節日,每逢節日必開展相應活動:正月有“偷青”、二月有“結社”、三月三有賽山歌、四月八有比蒸五色飯、五月有“賽龍舟”、六月有“祭婆媽”、七月有“中元節”供鬼神、八月有中秋祭月、九月有重陽“敬老節”、十二月有“打牙祭”。平日里,有人說書,有人唱戲,有人打陀螺,有人斗牛賽馬。大節日里,舞獅舞龍,臺閣頂馬,排燈拳棒……感覺其他地方過的節日,懷遠似乎都過。古鎮里多民族互相同化,民俗活動兼容并包,不分彼此。史上各時期演繹的古鎮故事、享譽四方的小吃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使懷遠名聲遠揚,故懷遠曾為八桂名鎮,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
然而,由于懷遠地處西南通衢要沖,地理位置獨特,必然為兵家、商販必爭之地,所以古懷遠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和數十次的硝煙戰火創傷,許多年代久遠的名勝古跡已被銷毀殆盡,曾經興旺繁華的千年古鎮幾乎變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陸路交通逐漸發達,龍江河上下游也分別筑起幾座水壩,懷遠的水運交通行業也因此發揮不了應有的功能,部分商人紛紛撤離,街道、碼頭逐漸蕭條。但古街騎樓還在,青石板路還在,數百年形成的復雜的人際關系,多元文化的互相滲透融合,已經分不清彼此地傳承下來了。古風,古韻,古習俗,仍然豐富多彩。
近十年來,在上級各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懷遠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古鎮修復工作,積極創建特色旅游名鎮,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財力對這一千年古鎮進行硬件和軟件方面的修繕復活工作,連年舉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民俗文化活動,如“懷遠古街開門迎客儀式”“百對新人漢服婚禮活動”“萬人祭月活動”“懷遠古鎮民俗美食節”“賞花燈”“山歌比賽”“賽龍舟”“懷遠古鎮詩詞展”“民間工藝品展銷”等,逐漸提高了懷遠的美譽度,提升了古鎮的知名度,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千年古鎮開始煥發新生。
2 懷遠中秋祭月特色供品工藝
在懷遠古鎮眾多的民俗文化活動中,最具特色、最隆重的要數八月中秋祭月活動。
每年佳節到來,除了開展其他地方常舉辦的活動外,懷遠古鎮里家家戶戶還在圓月升起之前,于自家門前或街道上架起寬大的桌子,精心擺放自家親手設計和制作的琳瑯滿目的供品:有用各種形狀模具壓制的黃月餅;有用面粉、糯米粑捏塑的各種人物、動物形象;有用糯米粉、花生、芝麻、核桃等原料打制的大小白餅,白餅上還用食用色素繪制各種題材的精美圖案;有用各種蔬果、五谷等可食品雕飾、拼粘而成的豐富別致形象;還有傳統八寶飯,五色飯、糯米糕……供品寓意吉祥,感謝上蒼保佑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祈求生活美滿,合家團圓。當皓月當空之時,整個懷遠古街聚集上萬甚至數萬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們來回穿梭,欣賞著這些設計獨特新穎的供品,享受著令人震撼、回味無窮的特色祭月場景,在惜惜別離之際,還能順手帶去自己喜愛的可賞可食的工藝品。
在懷遠古鎮中秋祭月的供品制作中,尤以白米月餅制作、繪畫工藝和果蔬、谷物等雕飾拼粘工藝兩大項別具特色。
2.1 白米月餅及其繪畫工藝
懷遠的白米月餅是傳統純手工制作的,采用上好的糯米炒熟打成細粉,再用白糖油攪拌,加上炒香碾碎的花生、芝麻、核桃等做夾心,經過蒸熟、模具成型、手工碾壓等一系列繁雜工藝過程,才得以成品。其對各種配料的比例有嚴格要求,甚至精確到克。相對于其他月餅,白米月餅沒有油膩感,香味清醇,口味酥松,有一種入口即化的感覺,可為正餐食用,亦可為飯后茶余零食,加上其價格比較親民,物美價廉,頗受眾人青睞。
但若以素白米餅作為供品、禮品,則感覺太素,聰明的懷遠人便在白米餅上融入了繪畫元素,用經提煉的植物色素為顏料,用白酒調劑,在雪白的餅面上畫出了各種精美而富有情趣、寓意的傳統中國畫,如“嫦娥奔月”“八仙飄海”“三打白骨精”“三英戰呂布”“槍挑小梁王”“富貴花開”“歲寒三友”等,于是,不起眼的白米餅就變成了既可賞又可食的藝術品。
“繪畫白米餅”以其獨特的滋味和文化蘊涵,成為懷遠中秋祭月活動最亮麗的供品及各大節日送禮的佳品。
由于白米餅材質和顏料的特殊性,其繪畫的難度較高。一是餅面粉末較多,吸水快,不易行筆;二是為講究食品衛生,必須懸臂作畫,且要胸有成竹,下筆成型;三是植物顏色不能相互覆蓋,掌握不好會易臟易糊。所以要求繪制者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基本功和技巧才能完成作品繪制。
白米餅是傳統工藝,且依據其材質的特點,以線造型再賦以淡彩,畫面效果最佳,因此中國畫是其最適宜的繪畫形式。而畫面的取材內容則十分豐富多彩,包括神話與民間傳說、歷史文化故事、山水亭臺、花鳥蟲魚等。所以繪制者除了要熟練掌握國畫的基本技法,深入了解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性”和“緣物寄情”等特點外,還要提高傳統文化修養,使“白餅畫”更富有傳統文化內涵。如以中秋節日為例,白米餅繪畫的主題多以與月亮有關的事物、典故為主,突出團圓、美滿等寓意,深得人民群眾喜愛。
2.2 蔬果、谷物等雕飾拼粘工藝品
在懷遠古鎮祭月活動中,蔬果、谷物等雕飾拼粘工藝品展示也是一大亮點。心靈手巧的懷遠人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用糯米粑捏成小人和動物形象,加以點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用大型蔬果如西瓜、冬瓜、南瓜、柚子、茄子、蘿卜、大白菜等雕飾的各種人物、動物頭像或燈籠等形象;用小型蔬果如葡萄、石榴籽、大蒜米、瓜子或瓜子仁、花生或花生仁、玉米粒、小西紅柿、辣椒等壘搭成各種寶塔;用果皮、螺螄殼、棉花、玉米須、豆粒、米粒等拼粘成各種主題的拼貼畫,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歌仙劉三姐”“五牲拜月”等;還有用綜合材質拼搭組合而成的富有意境的微型景觀,如“姜太公釣魚”“八仙過海”“三姐傳歌”等神話、傳說的場景。
此外,各家祭月攤面上還擺上特色小吃供品,如有用蒸糯米飯、秘炒豆沙、青果、紅棗、蓮米、薏米、枸杞、果仁等混搭的八寶飯,有用藥用植物色素浸染的五色糯米飯,有口味獨特的油煎豆腐圓、糯米糕等。總之,整條古街上到處是琳瑯滿目的裝飾供品,洋溢著豐收、祥和的氣象,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3 懷遠中秋祭月供品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探究
懷遠古鎮的中秋祭月活動形式豐富、規模大、特色凸顯,是其他地方少有的民俗文化活動現象。懷遠古鎮獨特的祭月工藝品技藝是古鎮老藝人代代傳承的,如今老藝人漸逝漸少,已經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目前懷遠的白米餅繪畫和蔬果、谷物等雕飾拼粘工藝品制作也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近幾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懷遠人的“繪畫白餅”尺寸規格不斷加大,有的直徑達3~5米,畫面構圖和繪畫水平要求也更高。由于政府的作為,白餅聲譽越來越大,外地人對其也產生濃厚的興趣,白餅越走越遠,需求量更多了。懷遠人也發現了潛在的商機,尤其是幾家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老店(小作坊)更急于拓展業務規模,但因資金不足和傳承人才緊缺等而發展緩慢。資金的不足導致白餅作坊環境得不到改善,衛生保障難度大。特別是繪畫者工藝水平的良莠不齊,影響了“畫餅”的整體質量,導致消費者的欣賞度、食欲度降低。為此,經營者們在傳統老藝人漸逝漸缺、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求助于周邊學校的美術教師或美術愛好者。但因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繪者技藝不精,餅面構圖草率,色彩臟亂;題款也欠規范,甚至詞不達意,書寫水平普遍較低,造成畫蛇添足;題材內容五花八門,且缺乏文化的系統性等。再如,蔬果、谷物等雕飾拼粘工藝品雖然豐富多彩,但大多作品還是比較粗糙,制作隨意性大,裝飾、擺設也雜亂無序,主題性不強,尚缺乏足夠的文化內涵。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應重視不斷創新,讓這些可食工藝品更加精品化、產業化、商品化,讓其走出古鎮,借助經濟效益推動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承和發展。
近幾年,筆者應邀多次組織學生參與祭月供品的繪制活動(活動引起多家媒體的關注,還接受了采訪和報道),感觸頗深。作為地方高校的美術教師,應有責任和義務為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盡一份力。幾經思考,提出以下想法,供有關部門參考。
3.1 加強對民間傳統技藝的挖掘與保護
首先,我們要組織美術骨干(以學校美術教師為主)深入古鎮探訪老藝人,拜師求藝,從中了解祭月供品制作的歷史淵源,請教傳統技藝,并集中老藝人交流切磋,互相取長補短。同時,探討更能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創新思路。然后,組建相對固定的傳承小團隊,積極主動地支持、參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傳承活動。
3.2 建立校企(坊)合作模式
河池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地處宜州,具有豐富的美術設計人才資源,便于開展校企(坊)合作實踐。校方負責人才培養,企業作坊負責引進資金改善和擴大生產環境,提供便利的實踐平臺。
校方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面向美術學專業(尤其是中國畫方向)學生開設“白餅繪畫”課程選修。首先是筆墨基本技法練習,“以紙代餅”,用筆墨在紙上懸臂練習扎實的以線造型功夫,熟練國畫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的構圖及其筆墨技法,提高題款書法水準。同時還根據當代孩子的審美需求,以國畫的形式表現卡通人物、動植物等形象。在技法練習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修養,如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圖騰文化,各種動植物或其他物象的吉祥寓意等。另外,還要求學生學習掌握藥用植物色素的提取與調配技術。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之后,再聘請老藝人或傳承團隊隊員進入課堂,傳授白餅實物的繪畫技法。二是面向設計專業學生或全校其他專業有興趣愛好的學生開設“蔬果雕飾、拼貼畫”等課程選修,系統傳授相關技藝。每當佳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深入古鎮運用掌握的技藝參與工藝品的制作,從而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整體質量。
而企業作坊在為校方提供便利的實踐平臺的基礎上,以中秋祭月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提高白餅的質量(如保質措施、包裝等),探索擴大產品的經營模式(如從祭月供品到節日送禮佳品的角色轉變),使產品更加精品化、產業化,讓“繪畫白餅”走出古鎮,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有了效益,自然就會激起繪制者更高的積極性,穩定的產業鏈就會形成,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就會得到保障。
3.3 利用政府、學校主導行為,打造“祭月活動”特色品牌
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規模更大、更具魅力的活動,并借助媒體宣傳力度,推動特色祭月活動健康發展和傳播,進一步提升古鎮的知名度,帶動古鎮的經濟文化大發展。同時將祭月活動模式輻射周邊地區,在宣傳古鎮的同時,也帶動周邊地區祭月、賞月活動的繁榮。
充分利用“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宜州”這一優越平臺,在各個旅游景點開設白餅小作坊,現場向游客展示白餅制作工藝和作畫過程,以拓展宣傳和經營途徑。
大力推動白餅繪畫、果雕藝術進校園活動。組織宜州中小學、幼兒園開展白餅繪畫、果雕藝術課外興趣學習活動,在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很好地傳承地方民族傳統文化。
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組織開展校園“懷遠模式”的賞月活動。尤其是地處宜州的河池學院,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區,人數多且比較集中,組織他們參與和體驗這一獨特的祭月、賞月活動,也是宣傳和提升古鎮懷遠知名度的一個很好途徑。
4 結語
“每種藝術作品都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黑格爾)懷遠祭月供品藝術是在懷遠古鎮文化、自然環境里誕生和成長起來的,是懷遠獨特的一種民俗文化。它以自己獨特的面貌,頗受人們的關注和青睞。只要我們凝心聚力,在認真傳承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因素,積極探索創新途徑,尤其是搞好校企合作模式,搭建起更高、更大的平臺,做大做強“萬人祭月、賞月活動”特色品牌,懷遠古鎮的民俗文化活動將會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要恢復古鎮昔日的繁榮昌盛,名震八桂的局面,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宜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宜山縣志[M].宜州:廣西宜州市地方志辦公室,2000.
[2]溫存超.千年古鎮龍舟地[N].廣西日報,2005-01-20.
[3]黃漢昌.千年古鎮煥發新生——懷遠鎮黨政領導創建特色旅游名鎮新聞綜述[M]//宜州文史(總第18輯),出版者不詳,2016.
[4]黃漢昌.宜州航運史話[M]//宜州文史(總第17輯),出版者不詳,2015.
[5]黃漢昌.懷遠五里橋風云錄[M]//宜州文史(總第17輯),出版者不詳,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