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婉婷
摘 要:如今,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越來越重要,而博物館教育領域中,館校合作是較為常見的形式。文章以滄州市博物館為例,通過對其館校合作實踐的探究,分析館校合作的意義,總結館校合作的問題,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從而進一步指明館校合作的發展方向,為博物館教育方面的實踐積累經驗。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館校合作
在當今時代,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教育被列為博物館目的與業務的首位①。而博物館教育領域中,館校合作是較為常見的形式。館校合作指博物館和學校在國民教育活動中,基于各自的目標,主動調整各自的行為策略,所采取的共建共享的互動行為。這是一種基于教育本身的深度合作,博物館在這種合作關系中不僅僅是補充和輔助,而是實際教育活動的承擔和參與者②??梢?,館校合作不只是博物館與學校的簡單合作,更多的合作內涵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與分析。本文以滄州市博物館為例,通過對其館校合作實踐的探究,分析館校合作的意義,總結館校合作的問題,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從而進一步地指明館校合作的發展方向,為博物館教育方面的實踐積累經驗。
1 滄州市博物館館校合作實踐
滄州市博物館自2017年以來,陸續與不同的學校開展了不同類型的“館校合作”實踐,按照活動場所分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迎進來”,另一類是“走出去”。
“迎進來”活動主要指博物館方在館內接待學校方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從館內基本陳列的參觀講解,如滄州市迎賓小學、第三中學、職業技術學院等相關活動,到與相關學校如滄州師范學院、各中小學等合作攜手舉辦書畫展覽,到解放路小學、市特教學校等學校開設“第二課堂”活動,再到選拔小小解說員、志愿者,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等。
“走出去”活動指的是博物館方走進學校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通過辦臨時展覽和講解宣傳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科普知識帶進校園,如滄縣中學、花園小學等相關活動,再如進入朝陽小學等校園實地培訓小講解員,亦或是借助國際博物館日、端午節、兒童節等具有特別意義的節日在校園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比如兒童節的時候,滄州市博物館走進花園小學,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又精彩的科普課。
2 館校合作的意義
通過以上館校合作的實踐列舉,歸納總結出以下幾點意義:
①對博物館而言,首先,博物館充分發揮了它的教育職能,更好地完成了其使命與目的,更加順利地開展其業務活動;其次,展示了館藏資源,弘揚了優秀文化,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其社會知名度,拓寬了受眾基礎;最后,培養與鍛煉了博物館員工,精進其業務能力,利于成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②對學校而言,首先,響應了國家素質教育的號召,完善了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和美譽度;其次,促使學生更有熱情和興趣地投入學習中,利于增強其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利于拓展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文化素養;最后,利于教師隊伍的建設,更加全面地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技能與專業素養,一定程度上促進課程的變革式發展,從而利于培養出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③對社會而言,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滿足了“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需要,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了文化事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熱愛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3 館校合作的問題與對策
通過以上的探究,我們肯定館校合作意義的同時,也要充分地認識到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合作形式上較為單一,實踐多為較淺顯、低層次的參觀、講解等活動,沒有較多深層次的研學、論壇等活動,沒有建立起成熟穩定的館校合作機制,還是停留在比較傳統松散的合作關系上;在合作對象上,一般為中小學生,涉及大學生的合作太少,比例太低,造成實踐活動不夠深刻,沒有把相關內容的內涵更好地挖掘出來;在合作內容上,沒有太多創新的實踐內容,不能充分地利用起館藏資源,不能恰如其分地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不能靈活地把現代技術運用到館校合作實踐中,不能針對性地根據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進行更有效的館校合作實踐;在合作結果上,未建立起完善成熟的評估反饋機制,不能很明確、清晰、細致地得到雙方合作實踐的評價結果,從而不能有針對性、科學性地進行合作實踐的調整與策劃。
對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條對策著手解決,從而更加深入地推進館校合作的發展歷程。
3.1 建立健全館校合作機制
把館校合作的實踐活動制度化,形成一條龍式的合作流程。我們既要重視過程,也要重視館校合作結果內容的反饋。首先,博物館與學校要進行密切的溝通與交流,充分地明白雙方的需求與目標,初建高效、科學的合作機制;其次,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集合多方力量,積極推動合作機制的順利運轉;最后,雙方要重視合作機制中多渠道、多層次的評估反饋環節,不僅限于雙方定期的反饋評估(如博物館方面設立專門的工作人員去跟進與分析相關合作的數據、資料,學校則可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還要利用現代科技及媒體的力量比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將全方位、多層次、多途徑的反饋與評價納入其中,為建立更加長期、良性、完備的館校合作機制注入活力。
3.2 擴大館校合作的受眾人群
促使合作人群豐富化、多層次化,促進大、中、小學生的人群比例合理化、均衡化。博物館方面積極與相關高校聯系,對于非文博專業的大學生群體,可以從最淺層次的講解、參觀活動開始入手吸引他們的眼球,而對于文博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則可以通過較為深刻的學術論壇、講座等活動進行專業知識的有力補充,甚至是和學校相關方面進行專業實習基地的共建,把在博物館的實踐活動計入學生的總學分,從而擴展大學生的受眾群體;不同層次的學校方積極與博物館方合作,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推出大、中、小學生的精品課程、研學活動、第二課堂等,通過生動形容、直觀感受、親身體驗的展示方式和建立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文化性、嚴謹的學術性的知識體系,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開發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呈現。
3.3 大力創新館校合作的實踐內容
博物館方面根據自身的定位與使命,結合地方文化特色,突顯不同博物館自身的獨特性,樹立博物館自身的良好形象,提升其知名度與美譽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學校合作對象,也會一定程度上提升館校合作內容的質量;博物館方面應該時刻遵循“開門辦館”“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理念,深入挖掘館藏文物,充分開發館藏資源,讓博物館工作人員與學校的教師共同組成高效的團隊,一起研發相關館藏資源的課程、學術理論等,既可以鍛煉培訓了館校合作的人才隊伍,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對相關理論進行頗有新意的展示與闡述,使文物館藏充滿活力,使館校合作內容更有生機;博物館方面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完美融入實踐內容中,如虛擬現實、360度全息成像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更近距離地直觀全面且有互動地感知歷史、藝術、科技等的文化知識,使實踐內容從呈現形式和展示過程中,讓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
4 結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應該汲取經驗與教訓,揚長避短,開拓創新,進一步推進館校合作的進程,深化館校合作的內涵,并且在今后的實踐中,還應繼續探索如何使館校合作效果最優化,使雙方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陳紅京.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宋嫻.中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王海彬.開發博物館青少年課程——館校合作視角下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