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代中國實際,科學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他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這一系列論斷,充分體現了把13億多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
[關鍵詞]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發展歷程;理論貢獻
[作者簡介]聶雅慶(1983-),女,漢族,江西臨川人,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公司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1-0042-02
“小康社會”是1979年12月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2002年,十六大提出今后20年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2012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一、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的發展歷程
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與原來提法的“建設”雖僅一字之差,卻是質的飛躍。由“建設”到“建成”,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貫穿于各個歷史時期,來源于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經歷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2年12月以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進行了有力鋪墊,對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我們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他還強調:“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在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央對扶貧開發工作高度重視。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計劃、有資金、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大家一起來努力,讓鄉親們都能快點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些重要論述釋放了明確的信號、指明了正確方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二個階段:從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號角。習近平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這充分體現了全面小康的目標是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
2013年1月1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業,也是需要我們為之付出智慧和力量的艱辛事業。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關鍵是要樹立起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凝聚起推進事業的強大力量,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也認識到,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要使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美好生活,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牢牢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14年10月28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作出總體部署、采取切實措施、邁出堅實步伐。”這些論述充分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夢”大格局中的關鍵一步。
第三個階段:從2014年12月至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四個全面”的龍頭,被納入“四個全面”之中。“四個全面”宣示治國理政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布局中屬于戰略目標層面的內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舉措,共同為這一戰略目標提供基本動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撐,為小康社會保駕護航。
“四個全面”的提出是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執政規律認識新的提升,開辟了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審視,把全面小康目標升華成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現實、承前啟后、獨具特色的系統思想,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習近平指出:“四個全面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是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可以說,四個全面,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
二、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的理論貢獻
何謂“小康”,各個時代各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但都把著眼點放在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態,則是一以貫之的共識。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對全面小康作出了新闡述,提出了新要求,進行了新定位。
(一)小康內涵新詮釋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這個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今天已經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習近平同記者見面時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對“美好生活”的描述,就是新時期“小康”最具象的詮釋。他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撥動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弦。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籬,實現全面小康才有動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國,建立規則秩序、推進公平正義,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從嚴治黨,鍛造領導核心、提供政治支撐,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證。
(二)小康特征新提升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這個“全面”,首先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強調“一個都不能少”。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踏訪河北阜平“看真貧”,給獨龍族鄉親們回信希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延安座談“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從就任總書記之初到羊年春節之際,習近平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這一系列論斷,充分體現了把13億多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其次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強調“一項都不能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著眼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三)小康本質新定位
全面小康怎樣建成?這不僅關系全面小康的實現,更關系中國夢的奠基,是推進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習近平足跡遍及全國,心中想到的是億萬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謀劃的是當代中國的發展大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論述,抓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準的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發展是當今中國主題。無論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還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體現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和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四個全面”學習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國務院新聞辦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