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這份《規劃》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部署了5 個方面的具體工作任務,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
這樣的頂層設計及時有力、切中要害,其所著力應對的老齡化挑戰的嚴峻性體現在:一方面,從一般性視角來看,人口數量與結構是一國發展最核心的稟賦條件。隨著老齡化的到來,與之相關的消費、投資、儲蓄、財政、社會政策以及產業結構等方方面面,都將相應發生深刻改變,而且這些改變往往在相互作用下互相強化并形成循環閉路,譬如老齡化導致公共支出規模加大,政府不得不通過增稅緩解財政壓力,而由此造成的宏觀經濟效率損失和福利損失,則又會進一步加大財政收支不平衡。應該說,類似這樣一旦陷入就難以脫離的循環閉路,在很多發達國家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呈現。
另一方面,再從特殊性視角來看,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具有非常突出的非典型性,因為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過于迅速,中國僅用了不到30 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現代人口增長模式(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轉變的過程。而這種過快的變化使得中國既要面對人類歷史上非常罕見的“未富先老”局面,同時還要應對“人口紅利”快速衰減,對原本立足于勞動力充足供給而形成的產業結構的巨大沖擊。
當然,中國所面對的老齡化挑戰雖然嚴峻,但也并非無解命題。這同樣可以從一般性與特殊性兩個視角來進行求解,其中在一般性視角下,目前也已有大量研究認為,人口老齡化并不必然阻礙經濟持續增長,譬如在老齡化社會中,由于預期壽命提高以及生育偏好下降,個體會更為注重教育與培訓投入,從而可能有利于社會技術進步。
再從特殊性視角來看,中國在勞動力充足供給條件下形成的產業結構,有能力消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并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力的有利因素也有很多,譬如快速改善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基礎教育,以及極為巨大的配套優勢等。在此基礎上,中國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并業已形成的良好態勢是,中國向產業價值鏈上游邁進的努力卓有成效。此外,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快速提高中的工資水平相結合,使得本就巨大的內部市場加速擴容,而這種由外需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的趨向,可以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足夠的戰略主動與挖潛空間。
所以這還是一個如何化挑戰為機遇的課題。面對這個課題,中國當下所急需的,就是要在前述《規劃》所體現出的系統思維統領下,深入總結和準確把握人口發展規律,及早展開涵蓋計生、醫療、教育、社保、戶籍,以及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全方位的戰略調整。這種調整越是主動、全面、及時,就越是能夠在嚴峻挑戰下激發強大變革動能,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