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的浙中城市金華,氣溫驟降,陰雨綿綿。
位于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始豐路上的青年汽車集團(簡稱“青年汽車”)總部門前少有人員、車輛進出,略顯冷清。
近日,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裁定杭州青年汽車有限公司破產程序終結,使得青年汽車這家金華民營車企在南陽“水氫發動機”事件后,再一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11月25日上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向公司方面提出進入總部廠區了解公司生產經營情況,但遭公司方面拒絕,“我們近期不接受媒體來訪”。
關聯子公司破產、公司股權被凍結、“騙補”質疑迭起、公司涉訴、創始人龐青年被列為“老賴”,“青年系”公司負債總額或以10億計。
汽車寒冬來襲,作為曾經金華汽車行業“一哥”的青年汽車首當其沖。
無獨有偶,另一家金華當地知名民營車企眾泰汽車(000980)近期也因拖欠供貨商超6億元賬款而被起訴,其位于金華永康的企業總部多次遭遇供貨商、經銷商催款維權。
市場遇冷,車市下行,金華本土兩家最大整車制造民企將走向何方?
青年汽車由臺州商人龐青年于2001年在金華創立,下設商用車、乘用車和汽車部件三大子集團。
金華當地汽車行業從業人士陳宇告訴記者,“青年汽車曾經是金華的門面,也是金華的驕傲。”
1995年,龐青年與金華經濟開發區等三方合資成立金華尼奧普蘭車輛有限公司,采用德國尼奧普蘭巴士公司技術生產客車。
2001年,龐青年成立青年汽車后,隨即引進德國尼奧普蘭客車制造技術,專業生產青年尼奧普蘭系列豪華客車,當年下線首款高三等級豪華客車,之后又推出青年“歐洲之星”、青年“星航線”JNP6137等系列豪華客車。
青年尼奧普蘭系列豪華客車大幅提升了當時國內豪華客車的標準,青年客車一度成為國產豪華客車的標桿。而動輒百萬的車價,不但讓這些客車成為“奢華”的代名詞,也讓龐青年賺了個盆滿缽滿。
2002年,青年汽車營收突破10億元,并在此后連續多年位列金華市工業企業營收排行榜榜首。公司生產的客車在國內130萬元以上豪華客車市場中的占有率一度達到70%以上,國內高檔客車市場占有率超過80%。公司名列全國客車企業前10強。
時至今日,青年汽車在客車市場上早已風光不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2018年國內客車銷量排名位居前10位的企業依次為江鈴控股、鄭州宇通、北汽福田、南京依維柯、上汽大通、金龍聯合、保定長安、廈門金旅、華晨雷諾、中通客車。10家企業全年共銷售客車35.75萬輛,占客車銷售總量的76.99%。

行駛在金華街頭的青年純電動公交車。《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攝
數據顯示,2018年,青年汽車旗下主要子公司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汽車產量為402輛,較2017年的692輛下降41.91%。
陳宇表示,該子公司系青年汽車目前主要汽車生產企業。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或許是青年汽車最后的“高光時刻”。
據媒體報道,在北京奧運會公交車采購招標中,青年汽車中標1000多輛,青年客車同時出口美國、歐洲、俄羅斯、中東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陳宇告訴記者,2008年奧運會前夕,青年汽車生產車間大多要加班趕工生產訂單,普通工人月薪達到1萬元左右,油漆噴涂工種的工人月薪可達1.5萬元以上。
“那幾年,青年汽車的工人哪怕不用日夜加班趕訂單,基本也有七八千元的月收入,企業效益非常好,當時金華其他企業的月工資只能達到3000元左右,相差一倍,很多人想去那工作。”陳宇說。
而對于現在的很多青年汽車員工來說,上班只需打卡,已“無工可做”。
此前,有青年汽車員工向央視財經頻道記者表示,其每天固定時間到廠里打卡即可,“打完卡就可以自己到外面找活干。”
有青年汽車員工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目前公司訂單不足,員工績效工資低,“公司訂單少,我們計件工資也就少了,公司只發基本工資了。”
更多員工選擇了離開,上述青年汽車員工告訴記者,青年汽車目前約有員工1000~2000人,與巔峰時期的7000~8000人相去甚遠。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投產蓮花轎跑,或許是青年汽車走向衰落的重要一步。
2006年11月,在北京國際車展上,青年汽車引進蓮花科技并聯合成立研發中心,推出第一款產品——轎跑車,即青年蓮花轎車。
2008年12月,青年汽車的第一輛蓮花轎車在貴州安順下線。
崔東樹認為,青年蓮花轎車以轎跑產品為主,不符合當前中國消費者的主流購車需求,“因為與市場需求不夠契合,這個項目并不成功,但卻消耗了公司在客車領域積累的大量資金,如果當時投產SUV產品,或許會更合適。”
記者注意到,青年汽車曾經試圖收購的薩博汽車,其主要產品也是轎跑車。對此,崔東樹表示,“或許當時青年汽車確實比較看好轎跑車產品,但事實證明這個類型的產品市場表現并不好。”
然而,在首款青年蓮花轎車剛剛下線不久,青年汽車又迅速開啟了全國擴張之路。
2009年,青年汽車推出400億元的擴張計劃,與全國多地政府合作,建立十大生產基地,如全部達產,總產能將超過130萬輛。除了浙江金華的生產基地,青年汽車還將生產線擴展至浙江杭州、山東泰安、貴州六盤水、寧夏石嘴山、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
從此后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擴張計劃大多未能如愿。青年汽車與多地政府合作項目或因運營不佳導致停產,甚至破產;或因開工不足、未能履約而被地方政府告上法庭;或因土地閑置過久,被政府收回。
對此,崔東樹告訴記者,公司最初的意愿應該是通過全國性的擴張帶動規模,利用各地對汽車產業的支持,擴大產能,提升銷量,“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公司攤子又鋪得越來越大,資金、管理、市場等要素跟不上擴張的速度,企業難免出現問題。”
崔東樹進一步指出,快速擴張也分散了青年汽車對客車主業的專注程度,導致公司客車業務被鄭州宇通等曾經處于同一梯隊的競爭對手迅速拉開差距。
2017年3月,總部位于“五金之都”金華永康的眾泰汽車借殼金馬股份登陸深交所。公司在國產自主品牌中具有較強影響力,特別是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領域曾獲得多個行業第一,也是A股市場中唯一的浙江本土整車制造企業。
2018年,公司生產汽車142952輛,銷售154844輛,實現利潤總額66396萬元。
作為金華本土主要整車制造企業之一的眾泰汽車,近期同樣風波不斷。
10月8日,某自媒體發布標題為“眾泰汽車等四家車企年底就會進入破產程序,并涉及下游汽配供應商產業鏈500億壞賬”的信息。
眾泰汽車緊急辟謠,稱該信息及相關衍生信息內容完全虛假,并向公安部門報案。
但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公司位于金華永康北湖路的總部確實多次出現經銷商、供貨商維權。
從公司三季報來看,眾泰汽車經營狀況確實難言樂觀。
公司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4.01億元,同比下降59.59%;凈利潤為虧損7.60億元。第三季度,公司凈利潤為虧損4.7億元。
眾泰汽車稱,業績下滑主要原因是受行業影響,產品銷量下降導致虧損。
業績下滑導致拖欠貨款,10月14日,眾泰汽車主要供貨商之一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簡稱“比克動力”)公告表示,對眾泰汽車拖欠其貨款6.21億元事宜,公司已于9月2日對其再次發起訴訟并要求凍結其超4000萬元資產。
比克動力成立于2005年,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及電動汽車研發、生產、銷售。2014年起,比克動力開始為眾泰汽車提供車用鋰電池,是眾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主要供貨商。
此外,因合同糾紛,眾泰汽車控股股東鐵牛集團有限公司所持公司股份已被全部凍結,部分股份存在質押情形。眾泰汽車表示,控股股東被質押及被司法凍結的股份,暫不存在平倉風險和強制過戶風險,暫時不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

停放在眾泰汽車永康總部內的眾泰車輛。《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 攝
11月25日下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走訪眾泰汽車公司總部發現,公司門前頗為冷清,車輛性能檢車區域也沒有車輛在做檢車。
在公司大門南面的一家小賣部里,店主告訴記者,幾年前對面的眾泰汽車廠區至少有3000~4000工人,現在估計只有幾百人,大不如從前。
“以前工人下班時會把馬路堵住,你說人多不多?以前天氣熱的時候,工人有高溫補貼,會到我這兒買棒冰解暑,我最多一天給眾泰工廠送了65箱棒冰,一箱80根,今年夏天一天都送不了一箱,以前我店里還買了個大冰柜,現在賣了,用不上了。”這位店主說。
目前,眾泰汽車的實際境況如何?
眾泰汽車中層員工王超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公司經營目前確實遭遇了困難,但公司已獲得了600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和來自多家銀行共計30億元的紓困資金,一定程度緩解了目前公司資金困難的現狀。
“根據公司的生產計劃,目前安排T300、T600和T700小強版(國六)的投產交付,同時也在開拓國際市場,主要以T600出口版為主,年底之前公司還會有新的融資。” 王超說。
而對于公司的發展前景,王超表示仍有信心。他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正對新產品進行規劃,TS5新品的月銷量目標為突破1萬臺。在氫能源布局方面,公司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進行合作,同時已經基本完成近5年的氫能源戰略布局以及技術規劃。“在電動汽車整車技術上我們也有自己的發明專利,有很多技術在國產汽車中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另外,公司在謀求外部合作上,最近也有一些成效,提振了員工信心。 ”王超談道。
公司公告顯示,10月30日,眾泰汽車與攜程旅游達成戰略合作,首批投入4000臺車輛進入旅游用車領域,聚焦汽車長短租業務,打造以交通樞紐和景區為中心,向一、二、三線城市網絡化覆蓋的租賃服務網,以及以自駕游、商務、上下班通勤為主要出行方式的自駕服務網,建立以機場接送專車和網約車為主的專車服務網。
崔東樹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汽車市場是個開放的市場,市場行情難免有起起落落,汽車企業應練好內功,才能應對好挑戰,“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高增長,有所調整是難免的,國內汽車企業要適應調整,在調整中生存下來,成長起來,國產汽車才有希望”。
崔東樹進一步提出,汽車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積累核心技術和資本,對于企業大規模擴張或者轉換主要產品,一定要慎之又慎。
責編: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李慧敏 lihuimin@ceweekly.cn編審:張偉美編:黃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