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全


摘 ? ?要: 校企協同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從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的必要性出發,建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系統驅動模型,社會、政府、高校、企業四個子系統通過內部機制相互作用,共同驅動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發展演化,揭示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的運行機理,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發展提供指導。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高校 ? ?校企協同 ? ?驅動機制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即將由大眾化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2015年《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具體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政策為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制度保障[1]。
當前新建本科高校已經占據我國普通本科高校總數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生于地方,長于地方,與地方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新建本科高校應結合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和區域優勢,基于市場需求,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制度保障不健全
企業和高校均是社會發展的獨立主體,發展方向和目標有獨特性,需要政府宏觀調控,出臺相應法律規范,保障二者的切身利益。當前,我國在校企合作、協同發展方面的法律規范比較缺乏,很多合作內容沒有法律規定,導致在校企協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沒有法律依據,比較難解決。校企協同最終面臨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具有個體利益訴求的群體,當學生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時,不僅僅依靠法律解決,更需要具有針對校企合作的制度作為依據。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校企合作深度對于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現有的校企協同發展模式,更多依賴私人關系進行維持,合作層次比較淺顯,甚至出現高校送人、企業用人的不良局面,缺乏校企協同的長效機制。高校需要企業能夠走進校園,參與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的全部環節,不僅僅局限于做一次報告、指導一次實踐。企業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足,更加依靠在實際崗位上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指導,導致校企雙方形成合作的兩條平行線,交叉困難,校企深度合作難以進行。
(三)缺乏“雙師”型教師
應用新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不但需要具有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更需要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指導教師。高校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一般不強,缺乏實踐經驗。而且高校教師由于科研、教學改革等方面工作壓力較大,進行企業實地調研的機會比較少,往往利用書本、網絡等二手資料,實踐案例與實際情況有差異。雙師型教師的不足,導致很難培養出創新意識強、實踐能力高的優秀人才。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的必要性
(一)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我國已經建立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大量的優秀人才。但是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經與市場需求產生脫節,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人才供給結構存在矛盾,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減弱。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2]。校企協同能夠互通人才信息,推動高校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新意識、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提高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能力。
(二)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需要
人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瑰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愈發重視與高校進行產教聯合,更加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優秀人才。校企合作為滿足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搭建了平臺。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將人才需求信息及時傳遞給高校,高校可以根據企業需求信息設置專業,及時對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為企業輸送合格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實現長遠發展[3]。
(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為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基本保障。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具有高素質、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以往教育模式的禁錮,注重綜合素質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為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系統驅動模型
協同理論強調不同主體通過內部機制相互作用,實現資源貢獻,產生協同效應[4]。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體系是一個開放性的復雜系統,其運行與發展既受到社會、政府等外部因素影響,又受到企業、高校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內外部因素自成體系,通過不斷凝聚和提煉,形成推動力和拉動力,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內部機制共同組成復雜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系統,推動校企協同育人驅動系統科學演化。
由于系統中各項因素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系統會發生相應的運動演化,在演化過程中會不斷進行調整,優化影響因素,直至系統達到最優的運行狀態。系統在運行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內部機制反饋到動力源,促使動力源進行調整,保持校企協同系統的最優狀態,形成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的驅動模型。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機理
依據校校企協同系統驅動模型,政府、社會、高校、企業是構成校企協同系統的四個子系統,政府和社會兩個子系統對校企協同系統起到拉動作用,是校企協同系統發展的拉動力。高校和企業兩個子系統對校企協同系統起到推動作用,是校企協同系統的推動力。四個子系統遵循統一的規律,共同推動校企協同系統運行。
政府子系統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系統的基本保障。政府通過制定各項制度,利用政策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拉動校企協同發展。比如政府通過制定免稅、減稅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激發企業積極投入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出臺相應法律規范,列入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相關條款,在技術研發、科研平臺建設、教師掛職鍛煉、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權益和義務,保障高校和企業的正當權益不受侵害。政府通過發揮管理職能,拉動校企協同發展。
社會子系統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系統的基本支撐。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基于人類的進步與發展,開放的社會文化能夠孕育出先進的教育模式,相對落后的社會文化會成為教育發展的障礙[5]。全社會營造出惜才、愛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提高人才對社會的貢獻率。社會雖是一個子系統,卻有大作為,對拉動校企協同發展、促進校企協同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子系統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系統的重要推動力,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主動引導企業進入校內,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程設置、實習實訓、教學改革等環節,構建攝影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任務。高校應注重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形式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企業子系統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系統的基本推動力,在現代經濟社會條件下,企業主動轉換角色,從單純的用人逐步向培養人的角色轉變。企業通過積極參與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實踐實訓、質量評價等人才培養過程,將企業的人才需求理念和條件傳遞給高校,完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助推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育人質量,有利于推動高校更好地發揮智庫的作用,提高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驅動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通過內外部機制相互作用,共同驅動校企協同系統運動發展。充分了解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協同的驅動機制,對高校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發揮應用型本科高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作用,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區域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純霞,陳友余.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研究——以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75-76,87.
[2]鮑方印,竇鵬,武杰,等.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探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9,8(1):86-88,98.
[3]卞紀蘭,吳曉華,林紅.合作共贏視角下校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研究[J].對外經貿,2018(4):138-140.
[4]向永勝,袁金祥.應用型高校與地方協同育人運行機制研究——以浙江省四所獨立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6):43-48.
[5]劉宏斌,于慶東.基于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2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