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一、守正創新,鑄就新型主流媒體的精神之魂。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必須守正創新,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堅持創新為要,努力推進全方位創新,將創新貫穿于主流媒體建設的全過程,貫穿于主流媒體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全面打造守正創新的新型主流媒體。二、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戰略支點。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要實現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進全媒體融合;要推進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推進全業態融合;要著力平臺再造、流程優化、體制機制創新,把握好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三、深化改革,增強新型主流媒體的發展動力。要改變不適應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思維方式和運行方式,深化媒體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媒體保障系統改革。四、提高“四力”,擴大新型主流媒體的戰略版圖。有效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擴大主流媒體的戰略版圖,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任務。(據孔德明于《中國記者》2019年第9期)
融媒時代新聞生產的“三度”
一、信息采集追尋“高度”。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發現力仍是專業素質的重要體現,它能夠引導專業的新聞傳播人員在海量信息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將那些具有重大傳播價值、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信息線索發掘出來,新聞線索自身具備的這些稟賦是其被制作成高質量新聞產品的基本要件。高品質的信息采集核心不僅在于新聞價值的高低,更在于新聞事實的真偽。二、產品制作夯實“厚度”。當下,自媒體以及機器人、人工智能參與新聞生產已經形成潮流,其在新聞產品制作、合成階段明顯快于基于人工操作的媒體機構。在速度競爭處于下風的情形之下,專業記者參與新聞生產就要追求內容上的厚重與深刻、技術上的完善與精致,通過技術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體現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將具有厚重感、吸引力的新聞產品作為重點推出的“拳頭產品”。三、移動傳播重視“態度”。新聞生產的終極目標是傳播,所有新聞產品都要適應當今的傳播格局和發展態勢,其變革需要體現出表達上的可視化與可解讀、可交互等,以及移動優先等多重要求,最大限度體現為用戶服務的態度。同時,媒體機構要把公共價值放在第一位,新聞產品可以保留相當的娛樂性,卻不能一味娛樂化,而應當堅持引導和引領。(據劉海貴 庹繼光于《新聞記者》2019年第9期)
優化全媒體產品供給的實現路徑
一是順應媒體發展趨勢,迭代升級思維理念。建設全媒體的前提條件是理念思維的創新,僵化的思維理念必然會阻礙媒體融合的進一步推進。一方面,正確理解、看待媒體融合和全媒體必須變革傳統媒體思維,積極擁抱智慧媒體思維;另一方面,推進融合變革有序進行必須學會做減法,即正確處理存量與增量的關系。二是全面調整組織架構,重塑產品生產運作方式。當今傳統媒體的產品生產、傳播多是依據傳統媒體類型的條塊分割進行,需建立更加靈活髙效的內部運作機制,并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實現生產運作方式的重塑。三是積極擁抱前沿技術,以互動增強品牌黏性。互聯網時代,伴隨著海量信息內容的襲來、用戶參與意識的增強、思想觀念的愈加多元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用戶對產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如何精準定位受眾, 提高用戶的滲透率和忠誠度,進而提升用戶的轉化率,成為全媒體產品亟待解決的問題。四是圍繞政務服務發力,對接社會管理職能。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傳統媒體可以針對地方、社區等不同層次提供準確定制的垂直產品。將融媒體產品與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相結合,在推進政府決策科學、治理精準、服務高效的同時,也實現產品的影響力下沉,進而實現傳統媒體內容信息到達率的提升。(據胡正榮 李 ?荃于《電視研究》2019年第8期)
移動音頻的運營之道
一、內容生產:精品內容“IP 化”+主播資源優質化+名人專家“大V 化”。“內容為王”是媒體創新發展不變的鐵律。傳統媒體如此,新媒體也不例外,因為受眾真正認知和了解某個媒體是通過接受其傳播的信息內容實現的。相較于網絡視頻的聲畫合一,移動音頻聲音符號單一性的先天不足本身就要求其必須在內容生產上下功夫。因此,精品內容“IP 化”+主播優質化+名人專家“大V 化”成了移動音頻打造品牌IP、賦予產品傳播力和吸引力的主要舉措。二、品牌營銷:跨界聯合,活動先行,線上線下齊發力。為了樹立平臺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平臺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幾家頭部移動音頻企業通過跨界聯合舉辦各種營銷活動,對于重點打造的內容產品線上線下齊發力,努力實現超強的聚客效果。成功的品牌營銷活動不僅可以提升移動音頻的品牌形象,而且為移動音頻平臺帶來豐厚的營收回報。三、盈利模式:全新和更加多元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盈利模式,盈利模式的選擇自然是移動音頻運營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各頭部音頻平臺憑借優質內容,已經形成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多元化的營收方式。(據申啟武于《中國廣播》2019年第9期)
從2G跟隨到5G引領 ?數字經濟已超31萬億元
制造業規模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2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擁有全球最大4G網絡,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全球第一……經過70年不懈努力,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矚目,有力帶動中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我國移動通信產業歷經“2G跟隨、3G突破”,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截至2019年5月,中國4G用戶規模已超過12億人,中國5G基站建設進展順利,僅北京一地,在今年年底前,就將建設超過一萬座5G基站。2018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3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消息來源:《新京報》)
我國數字電視標準覆蓋11個國家或地區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日前表示,目前已有11個國家或地區基本確定采用或商用我國數字電視標準,帶動了數字電視產業眾多產品和企業“走出去”,形成由點到面的標準海外推廣應用新格局。田世宏說,我國推動了自主先進的音視頻技術向技術標準轉化,打破了國際標準中的專利技術壟斷。在推動視頻技術國際化方面,我國標準成為第四個國際電信聯盟(ITU)數字電視國際標準,為我國電視產業數字化進程和海外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田世宏表示,將進一步加強相關超高清視頻編碼、視覺健康、新型顯示設備等方面標準研制,保持標準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前瞻性。進一步適應視頻領域關于標準的旺盛需求,統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發揮各層級標準作用,支撐視頻產業應用健康發展。據統計,我國視頻相關國家標準已有100余項,國際標準注冊專家近300人。(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廣電總局:推動頻道精簡精辦,堅決打擊收視率造假
10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全國廣播電視傳媒機構管理工作會。廣電總局副局長高建民在會上提出,要加快推動頻道精簡精辦,并堅決打擊收視率造假。高建民強調,要進一步加強播出機構和頻率頻道管理,全面推進電視頻道高清化發展,加快推動頻道精簡精辦、媒體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節目綜合評價和收視調查管理,繼續引導廣播電臺、電視臺深入開展節目綜合評價,大力推動國家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建設,堅決打擊收視率造假。此外,高建民還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節目制作機構管理,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進一步加強網絡傳送機構管理,全力支持全國廣電網絡整合與廣電5G建設一體化發展;要進一步加強廣告播出管理,把查處突出問題和建立長效治理機制結合起來,鞏固并擴大商業廣告治理成果。繼續做好公益廣告宣傳。(消息來源:《新京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啟動高質量改版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此次全面改版涉及總臺19個電視頻道、17套對內廣播頻率、44種語言對外廣播和主要新媒體平臺、3個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以及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各新媒體。改版突出“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理念,努力在“5G+4K/8K+AI”全新戰略布局下推進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據悉,隨著改版進程的逐步深入,總臺將徹底實現內容布局的全媒體重構。統籌新媒體、頻道、頻率等資源,形成新聞、綜合、財經、文藝、社教等精品內容集群。各平臺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專業特色更加鮮明,內容布局更加立體化、合理化。在整體改版進程中,200余檔新節目將陸續精彩亮相,《新聞聯播》《新聞和報紙摘要》等品牌欄目將全面升級。(消息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社與中視實業集團“聯姻” 催化融合質變
中國青年報社與中視實業集團日前達成戰略合作。據介紹,雙方將成立“融媒聯合實驗室”,用5G+4K+AI等技術,共同創制融媒精品、拓展傳播渠道、開展公益活動,逐步推進內容融合、平臺融合、技術融合、管理融合。雙方在簽約儀式上宣布,將聯合探索AI主持人、VR、AR等新興技術在新聞場景和文化產品中的應用。由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青年大學習》《青蜂俠》《榜樣閱讀》等視聽節目已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影響,接下來,雙方團隊將探索升級節目樣態,打造更多的爆款文化產品,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在青年群體的傳播力、引領力和塑造力。中國青年報社與中視實業集團產出的優質內容,將在“央視頻”“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等平臺分發推薦,擴大傳播力、影響力。(消息來源:央廣網)
芒果TV優秀節目模式“出海”
2019年秋季戛納電視節MIPCOM“聚焦中國”系列活動之“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近日在法國戛納舉行。芒果TV與新加坡Sky Vision Media就《妻子的浪漫旅行》模式海外輸出聯合共研正式簽約。情感觀察類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在錄制過程中,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匈牙利作為旅行目的地,在國內推出兩季以來,節目累計播放量達23.3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110億次。除了《妻子的浪漫旅行》,芒果TV與Discovery探索頻道聯合出品制作的全球首檔跨國聯合制作職業體驗節目《功夫學徒》,在此次推介會上也受到關注。Sky Vision Media是新加坡最大的傳媒公司,與世界上多家主流電視臺保持著持續合作,此次模式海外輸出聯合共研備受期待。(消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