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摘 要:中小企業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出口創匯的生力軍。但當前中小企業出口仍面臨不小的困境:經濟環境不好,出口壓力增加;企業對國際市場環境認識不足;出口產品層次低;融資困難等。如何走出困境?本文對此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出口;對策
根據工信部2018年發布的數據,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超過3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中小企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動機。隨著數字化經濟迅猛發展,我國中小企業也成為了新時代的貿易主體。如何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成為社會研究的重要課題。
1 中小企業出口困境分析
1.1 全球經濟蕭條,出口壓力增大
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性經濟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增速緩慢、動能不足,全球市場需求整體萎縮。而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長期依賴歐美市場,發達國家居民消費收入的降低和消費需求的抑制減少了我國企業的出口訂單。同時,中小企業出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低廉的勞動力和產品價格是其在國際市場的主要競爭力。但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使得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韓國、印度和東盟等國家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不斷擠占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我國中小企業出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1.2 缺乏對國際貿易環境的認知
國際市場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和地理等環境因素時刻影響著企業在國外市場經營的成敗。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少、實力弱,要想把握市場機會,規避市場威脅,必須做好國際市場調研。但我國大多中小企業沒有主動進行貿易環境調研的意識,缺少對進口國經濟政策的調整以及自身所處行業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認知,以致無法把握市場發展的良機,甚至由于不了解出口流向地的有關政策而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陷入發展困境。
1.3 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少,品牌價值低
我國中小企業大多長期從事初級產品的生產或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服裝、小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低,利潤微薄。出口產品以量取勝,同質化現象嚴重,國內同行相互模仿、競爭激烈,往往依靠低廉的價格參與國際競爭,處于世界產業鏈末端,成為了發達國家的廉價加工廠,缺乏核心優勢技術和尖端產品。大多中小企業由于未形成品牌經營意識,缺乏資金和人才的積累,也忽視了自身素質和創新實力的提高,難以打造特色品牌。少數中小企業創立品牌之后并未進行品牌維護,導致被外國企業搶先注冊,嚴重影響了品牌的發展。
1.4 融資困難
我國中小企業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很難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雖然已有部分企業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但絕大部分中小企業不符合上市標準和政府規定的發行企業債券的條件,無法通過上市和發行債券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發展資金。中小企業更多地只能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間接融資。中小企業一般規模小、負債高,自有固定資產較少,大多數靠租賃的廠房、設備進行生產經營,缺乏達到銀行融資評估標準的抵押物。考慮到企業效益和還款能力,銀行偏好把資金貸給大企業,而不愿意單獨承擔中小企業經營不穩定帶來的貸款風險。因此很多中小企業必須通過支付高額手續費和年化利率才能向民間中介機構獲取資金,融資成本高嚴重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2 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的對策
2.1 加強中小企業市場信息化建設
在新外貿時代,信息深化管理可以幫助中小企業打破對外貿易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國內外溝通的效率,簡化外貿業務流程。首先,中小企業要培養主動掌握信息的意識。世界瞬息萬變,賣方市場早已轉變為買方市場,不了解國外市場的特點,就不能提高企業實力并盡可能地規避經營風險,就無法占領目標市場。中小企業必須對國際市場環境進行科學地分析,可以借助國際商務咨詢公司的力量,盡可能全面了解目標市場國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顧客需求和競爭對手等詳細情況,以便結合自身資源和能力做出相應的經營方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次要優化對客戶資源的管理。由于業績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個人收益的高低,客戶的信息往往直接掌握在各業務員手中,無法共享,不利于貿易機會的把握。業務員尤其是骨干業務員的離職會引起客戶的大量流失。因此中小企業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員工激勵機制,使客戶開發者樂于共享客戶資源,讓企業能真正地掌握客戶資源的信息,利用好這些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實現企業和產品的增值。
2.2 推動產品升級,提高品牌價值
過度依賴外部市場是無法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消極影響的,政府可以通過差別化顯著的出口退稅政策倒逼中小企業產生優化產業結構的壓力,廣大中小企業更應該主動抓住有利時機,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實現升級,中小企業必須提高自主創新力。鑒于資金和人才的匱乏,中小企業難以獨立研發新型產品,可以與高等院校或其他科研機構合作,選擇適宜的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產品的效率,以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成本。同時,中小企業應切實做好品牌的建設和維護,形成品牌價值。品牌的核心是產品,有效的產品識別使得中小企業的品牌建設成為現實。中小企業應深入分析目標市場的客戶需求,挖掘產品特色,注重產品品質、包裝、服務等細節與競爭對手的區別,打造出真正優質而富于特色的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刻上清晰的烙印。
2.3 改進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首先,商業銀行應針對中小企業資金利用批次多、時間短的特點,建立專門適用于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重點分析中小企業的行業特征、產業結構、產品特色等內容,信貸調查和審批應盡量簡化程序,縮短流程,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資金保障。
第二,政府應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中小企業因條件限制,不能有效利用銀行渠道籌措資金,政府應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以進一步規范和監管民間借貸行為,使民間借貸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盡力緩解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第三,鼓勵互聯網融資渠道的發展。互聯網融資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并沒有本質區別,但門檻更低,而且打破了貸款申請、審批和放款程序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降低了融資的成本,提高了融資的效率。相對抵押物,互聯網融資更看重企業的發展潛力和信譽,比如知商金融專為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貸款。因此互聯網融資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題,應大力發展。
第四,提高企業自身融資能力。中小企業關鍵還是要通過誠信經營,練好內功,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來解決融資問題。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企業治理結構和財務制度。生產經營過程不拖欠稅費,不虛報數據。需要改變經營理念,平時加強與銀行的業務往來,用流水體現企業的實力和信用。
參考文獻
[1]劉軍輝.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外資,2013(4):67-68.
[2]頓唯.互聯網金融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意義[J].對外經貿,2015(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