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為使節日文化更好地發揮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國家應合理挖掘其內涵并加以引導,社會應正確宣傳節日文化,學校可利用學生社團和網絡建設加強節日文化教育。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節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了解偉大中華文化的關鍵突破口,可以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學內容。新時代下,如何結合當今時代要求與大學生的各方面發展狀況,運用科學的方法把傳統節日文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讓優秀的節日文化真正發揮它的功能,同時使其不斷發展與傳承,是我們應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1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渠道。傳統節日文化在為教師教學增加素材同時,也促進了傳統節日文化自身的傳承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緊跟時代的腳步,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學會批判繼承。
其次,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和載體。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歷史久遠、廣博精深,包含著團圓、孝順、勤勞、愛國、忠義等豐富的價值觀念和教育資源,可運用這些寶貴的資源來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完善,進而促成大學生品德和素養的提高。
2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傳統節日中人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時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思想行為方式,有其正確可取的因素,這與哲學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相通之處,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因此,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科學的世界觀。
第二,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人生觀就是指人生的目的、意義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1]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很多都體現了樂觀向上的態度。如:除夕,辭舊迎新,意為:今年無論好壞都已經要過去,明年又是新的一年,是一種樂觀的心態;中秋節,家人團聚,一同賞月,期盼團圓美好。把節日文化運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它生活化,有利于大學生成為一個開朗積極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第三,有利于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人倫、親情,重視家庭的國家。[2]傳統節日是愛心的傳達日,人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享受著愛心的滋潤,這在家庭里更多地體現在長幼有序、尊老愛幼上。[3]春節,是中國人最注重的傳統佳節,有許多風俗習慣和娛樂活動,除了祭拜逝去的先輩以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之外,家人會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等等。總之,將中國傳統節日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有助于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觀。
3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功能的開發利用對策
3.1 國家方面
1)挖掘并更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傳統節日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傳承到今天,是因為它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它的精髓。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西方節日以及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的沖擊,它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以看出傳統節日文化的部分東西已經不再適合如今的時代。要想繼續保持它的地位和影響力,我們必須不斷深入挖掘節日文化中新的內容,做到與時俱進。把節日作為載體進行教學,對它的內涵進行加工選擇,掌握它的精髓之處,把握節日中的禮儀、風俗習慣及文化內涵。如:清明節,追念先人,感恩先祖,歌頌先人的美德,正確認識了解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學習先輩的精神;端午節,學習屈原愛國精神、堅持真理,加深對愛國精神的理解;中秋節,家人團圓、平等友愛,多關心弱勢群體,最終促進民族的大團結。
2)制定相關政策對節日文化加以引導。國家將清明、中秋、端午設為法定節日這一舉措,客觀上增強了人們對節日的重視,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弊端,節假日的商業化目的不斷加重,似乎節日就是大量購物的日子,忽視了節日文化本身的內涵。在這種狀況下,國家應該加以干預,予以指導,適當制定相關的政策,扭轉年輕人錯誤的過節觀念,發展并傳播節日文化的內涵。同時,政府和國家應以大量的財力、物力來鼓勵、支持、引導有特色、有內涵的節日文化活動的展開。引導人們把更多精力從經濟利益轉到文化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節日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教學目的。
3.2 社會方面
1)商家及大眾傳媒應重視對傳統節日的正確宣傳。如今,大眾傳媒普遍存在、隨時可見,在傳遞信息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的直接性、方便性、時效性,對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方式一般有較大的影響力。因此,大眾媒體如果運用好,將會對傳播節日文化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這就要求媒體自覺樹立良好的意識,大力且正確地宣傳我們的節日文化。如:節日期間,播放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傳說、故事;電視臺可以請一些人士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網站主頁可根據節日的主題進行精良設計,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節日文化更加了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增加和更新傳統節日的參與方式。我們能夠發現作為靜態文化符號的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往往是通過一定的儀式、活動表現出來的。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可以更好地感受它的魅力及意義。如:大學生對西方節日圣誕節熱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圣誕老人的形象、意義以及圣誕樹這些儀式活動感興趣。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增加節日的參與形式,通過一些儀式吸引大學生關注和感受它的文化內涵,這樣才可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和感受節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大學生愿意自覺主動接受它的教育功能。
3.3 學校方面
1)將中國傳統節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課堂是大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提高能力、修養及品德的最重要場所。大學生對于西方節日或者其它形式的文化的熱衷,往往只是跟隨大眾走,不想落后于別人,并不清楚它的精髓之處,因此,高校應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大力弘揚中國傳統節日,使學生學習真正的“潮流”,讓學生了解、認識和感受節日文化,自覺地弘揚我們的傳統節日,避免學生對西方節日盲目跟風。老師在課堂上,可以講述節日的淵源及與節日有關的人物事跡,進一步分析它的內涵,使學生在身心愉悅中感受它強大的魅力。
2)以學生社團為單位開展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課外活動。學生社團在組織一些文化活動時,可適度開展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如:在春節到來之際,社團可組織演講、大學生春聯評比大賽等,學生可錄制關于節日的視頻進行展示,使大學生能夠親身投入到中國節日的氛圍中;清明節,可組織學生到附近春游、踏青,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體會節日的內涵;端午節可組織關于屈原愛國精神的作文大賽;重陽節可組織學生到社區養老院看望、幫助老人,宣揚尊老、愛老的觀念等等。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8.
[2]李瑩.淺析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主要內涵及其功能[J].才智,2016,(1):182.
[3]楊碩林.試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思想教育功能[J].嘉興學院學報,2013,(1):132.
作者簡介
郝婷婷(1994-),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