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希拉里·羅伯茨博士

最近幾年,研究人員發現,炎癥是引發心臟病和相關疾病的根本原因。炎癥反應普遍存在于受損組織,身體發生損傷或受到感染,就會激發炎癥反應,其特征包括發紅、發熱、腫脹和疼痛。例如,蚊子叮咬引起的發癢腫塊,或者牙齒感染引發周圍區域的發炎。如果你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傷,就有可能產生炎癥反應。不管是什么原因——高溫、化學性刺激、摩擦、感染等——受累組織都會產生類似的反應。動脈壁損傷會引發炎癥反應,也就毫不奇怪了。
現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已被確認為局部慢性炎癥,不再被認為是脂肪或膽固醇的惰性堆積。同很多情況一樣,這種解釋根本不是新的觀點,而是人們早就知道但被忽視、然后被重新發現的觀點。
1852年, 直 言 不諱的德國青年科學家魯道夫·魏爾嘯(Rudolf Virchow)開始關注血管壁脂質(脂肪的別名)的沉積問題。魯道夫·魏爾嘯后來成為19世紀德國最杰出的醫生,他就將動脈粥樣硬化描述為血管壁炎癥。
動脈粥樣硬化是炎癥,這意味著可以改進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方法。其實,目前用于治療心臟病的許多藥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都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特性,雖然它們可能被用作其他疾病的處方藥物。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大都與炎癥和自由基損傷有關。這樣看待心臟病和中風,就為我們提供了理性的預防和治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