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寧

2012年年初,我去湖南衛視錄了一期《非??孔V》,汪涵主持。節目環節設置得比較豐富,除了常設嘉賓之外,每個環節都會根據內容的推進請一些其他相關的講述嘉賓或表演嘉賓。將近尾聲時,節目組請上來一位老先生。
這位老先生專門搜集稀奇姓氏并編纂成冊,帶著他厚厚的兩部作品上臺展示。按照編導最初的設計,他應該講五六分鐘就退場,但老先生熱情很高,竟滔滔不絕地講了40分鐘。觀眾以及臺上的其他嘉賓都已經興致全無了,他卻還沒有結束的意思。更少見的是,一向以控場見長的汪涵也沒有打斷他的意思,反而在很多本可以收住的地方又拋出新問題,引得他又說了一大篇。
最終錄完節目比預計時間晚了一個小時。汪涵設宴招待我們,席間我問他:“那個嘉賓講得并不精彩,內容也無甚出奇,你為何容他講了那么久?”汪涵淡然回答:“老先生年紀那么大了,這也許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為什么不讓他徹底開心一次呢?成本多么低廉,只是40分鐘的時間而已。”
那一刻我非常動容。我學主持出身,初入行時,老師或前輩都會把控場能力,特別是控制時間的能力作為考量一位主持人的重要指標。但汪涵讓我懂得了,所謂的控場能力不過是術,成就他的其實是極大的包容與善意,即自然流露的人文情懷。前者可以造就一位合格的主持人,后者卻可以使之成為最卓越的那部分人。
名嘴之所以成為名嘴,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性格中的某些特質。比如自然流露的善良,比如永不放棄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