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霖 廖亞玲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細菌的耐藥性不斷變遷,新的耐藥菌株不斷產生,多重耐藥菌(MDR)不斷增加。由于新的抗菌藥物研發滯后,特別是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病情危重、病種多而雜,患者都使用呼吸機、靜脈留置導管和留置導尿管,更容易發生院內感染。加上大量使用抗菌藥物,也易產生耐藥菌株,使得抗感染治療更加艱難。為了了解本院ICU與普通病房(非ICU)病原菌的耐藥性,更好地為臨床抗感染治療提供幫助,我們對某三甲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檢出的主要目標監測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按ICU與非ICU進行了耐藥性比較分析?,F報告如下。
1.1材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該院住院患者送檢的各類標本中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作為目標監測菌進行分析(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復菌株)。
1.2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美國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與藥敏分析儀,BD公司鑒定與藥敏復合板條,質控菌株 ATCC25922、ATCC29213。
1.2.2藥敏結果判斷標準 參照2016版、2017版CLSI標準。MDR是指臨床應用的抗菌藥物有三類或三類以上同時耐藥的細菌。
1.3數據分析 采用 whonet 5.6軟件分析處理;目標菌株數以N表示,以n(%)表示耐藥菌株數及其耐藥率,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ICU與非ICU目標菌多重耐藥率比較 ICU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菌檢出率分別是76.2%、59.2%、52.4%、60.2%、79.7%,而非ICU分別為38.5%、44.7%、32.7%、23.1%、37.6%,ICU多重耐藥率分別遠高于非ICU(均P<0.05)。見表1。

表1 ICU與非ICU目標菌多重耐藥率比較/n(%)
2.2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率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沒有耐藥菌株;復方新諾明之外的其他抗菌藥物,ICU比非ICU耐藥率高出明顯(均P<0.05)。見表2。
2.3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率 大腸埃希菌除了阿米卡星,其他抗菌藥物的耐藥率ICU明顯高于非ICU(均P<0.05);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率ICU也明顯高出非ICU(均P<0.05),特別是鮑曼不動桿菌ICU比非ICU耐藥率高出約1倍(P<0.01)。見表3。
本研究結果顯示,主要目標監測菌ICU比非ICU更耐藥、MDR檢出率更高,與于沁等[1]研究結果相似。所以ICU的患者抗感染治療更艱難,有些患者甚至因為感染得不到控制而死亡。與普通病房比較起來ICU的患者病種多,如大手術后需要監護者、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衰等重癥患者,免疫力低下,加上這些患者有的需要機械通氣,因此使用了呼吸機和(或)心腦電監護儀等,進行三類置管(氣管插管、靜脈置管和導尿置管),這樣增加了感染機會[2],再加上大量使用抗菌藥物使得耐藥菌或MDR增加。

表2 ICU與非ICU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率比較/%

表3 ICU與非ICU革蘭陰性桿菌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比較/%
ICU患者易感染,因此要做好預防:①患者共用的器械,使用前后必須消毒處理;②醫護人員為患者置管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操作規程執行無菌操作,特別是侵入性操作;③提高醫務人員洗手的依從性;④盡量減少或縮短有創機械通氣及各種導管留置時間,縮短療程,減少感染機會。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需要多部門協作[3]。我們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主要檢測病原菌并協助醫院感染管理科進行院感監測。當我們檢測出MDR,無論是ICU患者還是非ICU患者都會立即電話通知臨床科室和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及時督促對MDR患者進行隔離并且標識,同時對護理或陪護人員進行宣傳教育,避免MDR傳播擴散;臨床藥師要對臨床醫生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指導,進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做好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遏制細菌耐藥、減少MDR增加是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