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細宗
中共泉州市委黨校,福建 泉州 362000
2015年7月,工信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十部委聯合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1],這是互聯網金融監管提上日程后,首次出臺指導意見。隨后,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部門,也結合自身的職責權限,出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各種細則。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業已形成總體的框架。
互聯網金融,主要涉及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移動支付平臺、P2P借貸平臺、眾籌融資平臺等[2]。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移動支付平臺看,目前這方面的金融業務,在互聯網金融中是普及率最高的;P2P借貸平臺,由于便捷的融資功能也廣受關注,但較低的準入門檻,讓這里成了非法活動的沃土;眾籌融資平臺,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緩慢,但證監會已經認可了眾籌融資的合法性,只是關于眾籌融資的法律條文亟待完善。
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移動支付平臺的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目前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管,主要是從支付工具的角度去進行的,忽視了第三方支付的風險因素,也導致了監管無法做到全覆蓋;二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和客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導致風險因素加大;三是第三方支付在識別犯罪方面存在較大的欠缺,容易成為不法分子洗錢、套現、詐騙的平臺。
關于P2P借貸平臺,存在的監管問題主要有:
一是行業監管準則缺乏,存在的法律漏洞,無法形成對該行業的違法制約;二是監管主體不明確,雖然銀監會出臺過關于該平臺監管的相關規定,但監管主體依然不明確,導致跑路問題頻發;三是監管部門對P2P借貸平臺的行業風險控制管理不夠規范,導致相關平臺的風險控制能力較差。關于眾籌融資平臺,存在的監管問題主要有:
一是監管部門對眾籌融資的定位不清晰,一方面抑制了該行業的發展,同時容易產生大眾信任危機;二是監管手段較為傳統落后,線上監管方式亟待進一步豐富完善;三是征信體制缺乏,無法納入央行的征信體制中,加大了對項目發起人資信篩查的難度,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問題涉及面較廣,原因較為復雜,概括地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很容易造成風險監管法律法規、監管措施等的滯后,從而出現監管體制不完善的問題。從第三方支付、P2P借貸、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看,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很多金融行為無法可依,而監管措施的缺乏,則導致了很多需要監管的地方處于盲區。
目前來看,雖說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對于在互聯網金融監管過程中權責的劃分,依然存在諸多不太清晰的地方,特別是對于職責的劃分,存在重復交叉,或者監管盲區,導致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諸多行為,無法處于有效的監管之下,也就為違法活動提供了可以滋生的土壤。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事物,相對于傳統的金融而言,存在諸多新的內容和方式,比如交易和收益方式的改變,從而導致以往的法律,無法適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需要。要想實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必須對現行法律中,不太適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部分進行修改完善,并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讓互聯網金融監管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在互聯網金融中,由于銷售、服務、擔保、經營等各個環節,相比傳統金融都出現了新的形式,也就勢必會誕生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互聯網金融的信用問題、流動性問題和系統性風險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在傳統金融監管中所沒有的。為應對這些新問題,必然要對金融監管做出創新。
相對于傳統金融而言,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更難以監控,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金融存在虛擬性,以及地點的不固定性、交易過程的不透明性等[3],使得整個金融交易的行為缺乏有效地監控;此外,互聯網業務一般存在交叉滲透,一旦一個環節出現風險,可能會危及整個系統,這些都是傳統金融不常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金融監管模式中,我國用分業經營的模式,有效解決了監管困難的問題,從而使得傳統金融的風險監管由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各負其責,覆蓋了傳統金融可能出現的所有風險。而這一模式,運用到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就會出現監管盲區,因為互聯網金融大多是混業經營,就會出現多個監管主體對同一個互聯網金融業主進行監管,其中,難免會存在協調困難、相互扯皮等現象,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無法順利進行;其次,互聯網金融還存在一個技術性風險,這也是傳統金融所沒有的,而且,很多傳統金融業,由于業務的拓展,紛紛向互聯網金融進軍,一旦相關的技術存在問題,就會導致技術性風險,這也是傳統金融監管模式沒有涉及的領域。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模式的創新,首先需要建立多重監管相結合的形式,即在保持運用傳統金融監管的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在做好機構監管的同時,做好功能性監管,確保縱向監管和橫向監管相結合[4],讓跨行業經營的不同主體的同一業務都處于監管之下,有助于在監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次,做好傳統金融的分業監管,與互聯網金融的聯合監管的有效融合。在互聯網金融監管中,我國確立了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中,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公安機關、財政部門、工商部門可以聯合辦公,共同實現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聯合監管。
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措施上,主要可以從加強國際合作和完善監管技術兩個方面入手。在加強國際合作上,由于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多跨境業務,這就注定了在監管上必須執行跨國監管,但是,由于各國的法律、制度存在差異,必要時可以參照國際公約達成共識。在技術措施的創新上,首先需要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措施,加強對數據的監管,消除風險于萌芽之中,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爆發,這就需要依靠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做好對互聯網金融數據的跟蹤、匯總和分析工作,建立風險預測和防范的體系,一旦出現風險,可以及時預警和處理;其次,要盡快建立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技術標準,不但一個國家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國際上也要建立普遍適用的標準,只有如此,才能結合互聯網金融跨國經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預防各種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管主要涉及到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互聯網金融企業、消費者等,一般來說,以上所說的每一個主體,都有權利、有義務參與到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中,只不過,所擔負的責任各不相同而已。
政府部門,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中處于主導地位,需要做到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退出等方面的監管,這其中,主要包括資質審核、經營監管、違法違規處罰、監督等;行業組織,由于來自于市場,對市場了解熟悉,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中首先要做到自律,其次要做到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和消費者的監督和管理,并通過指定一些細則,加強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規范的管理,并及時披露信息,實現信息共享;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主要職責是做好內部控制,打造并完善風險監管的體系,從技術設計、業務流程、操作方案、內部稽核、風險評估等各個方面,確保風險監管工作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