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瑤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發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七五”普法將青少年列為法治教育宣傳的重點對象之一;十九大報告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大學生是法治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治素養的具備與否將對營造社會法治氛圍、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隨著社會轉型加速、網絡極大普及,法治教育面臨的社會環境日趨復雜,作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高等學校亟需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法治教育模式與體系,肩負起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的歷史使命。
法治素養是現代公民適應社會必備的基本素養。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內涵應涵蓋基本的法治知識儲備、法治思維、法治實踐能力和社會主義法治信仰四方面。
基本的法治知識儲備是培育法治素養的基礎。只有學習基本的法治知識,才能逐步建立法治思維,踐行法治,進而形成法治信仰,否則失去法治知識積累的根基,法治意識、法治素養將無從談起。大學生應學習憲法,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理論與基本制度,掌握與個人學習生活與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
法治思維是培育法治素養的關鍵。只有建立法治思維才能依法辦事,不觸碰法律紅線與底線。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1]。法治思維表現在心中高懸法律的戒尺,想問題、作決策以是否合法為出發點,以違法后果為警示,規則意識強。法律思維有利于科學決策,避免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尤其是當道德、情感產生沖突時,能幫助人們正確決策。
法治實踐能力是培育法治素養的重要目標。只有將法治知識和法治思維外化為行動自覺、應用于生活實踐,才能真正樹立法律權威。法治實踐能力是指運用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法律途徑思考問題、判斷是非、作出決策、維護個人權益、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本意識與習慣。
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是培育法治素養的最高價值目標。只有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成為全民的最大公約數,法律才能有效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表現在尊崇憲法、敬畏法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治體系、法治道路建立自信,認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于個人、學校和國家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育法治素養,利于幫助大學生依法維護個人合法權益,預防犯罪。隨著外部環境日益復雜、網絡快速發展,近年高校大學生犯罪頻發,且案件性質更顯復雜,充分表明大學生普遍法律知識匱乏、法律意識淡薄。加強大學生道德法治教育,利于幫助大學生提高法治認知,明確法律底線,明晰權利與義務,及早識別可能受到的侵害,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預防犯罪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育法治素養,是大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法治已然成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已經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現代公民,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必然要求大學生具備現代公民意識與良好的法治素養,用法律思維與法律方式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是實現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是現代大學管理的基本方式。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提高,將有效促進依法治校落地落實。高校只有將管理活動與辦學行為納入法治軌道,讓學校的辦學行為、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師生教學行為于法有據、于規可依[2],暢通大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為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圍,大學生法治素養才能得到實質性提升。
大學生畢業后將走向社會,將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重要推動者。大學生由于其群體的特殊性,其觀念、行為往往對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將對社會產生引領作用,進而推動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建設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仍為當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應充分重視法律基礎部分教學的重要地位,確保具備法律學科背景的教師擔任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知識講授要緊密結合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注重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達到知識傳授與法治理念塑造并重。要大力改革教學方式,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向學生參與討論、加強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轉變,例如可要求學生課前就某一專題查閱資料,抽出一定課時進行分組討論或小組辯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法治教育實效。同時應結合不同專業、年級學生的法律訴求,開設法律選修課,解決學生的法律困惑,彌補法律常識的空白,引導將法治精神踐行于生活實際,學會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維護權益,而非訴諸非理性的問題解決方式。如共同補充《民法通則》、《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師范專業學生可介紹《教育法》的相關知識,大四學生面臨就業可介紹《勞動法》、《合同法》的基本知識,學生寫論文時要補充《知識產權法》的知識,等等。
高校要以社團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為依托開展法治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社會接觸面,豐富法治實踐,在身體力行中強化法治精神認同,促進大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梢渣h員、班干部為抓手,將法治學習融入組織生活、主題班會,構建常態化的學習制度,保證法治學習的持續性與系統性;可開展模擬法庭、法律辯論賽、法律知識競賽、法治演講比賽、法治專題微視頻大賽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吸引學生關注法律知識的學習;把握重要時間節點如國家憲法日、消費者權益日、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開展法治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也可開展法治宣傳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利用暑期“三下鄉”開展法治知識普及或法治調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法治知識的熟悉程度,進一步堅定法治信仰。
在文化宣傳方面,高校應利用法治文化創設潛移默化的涵養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如可利用廣播臺、微信平臺、微博等校園媒體或校園宣傳欄傳播法治知識,可設立法律援助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或創設法治文化長廊營造校園濃郁的法治文化氛圍。在學校管理方面,高校要暢通學生參與學校有關教學與學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渠道,鼓勵學生自主制定學生公約,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高校教師、管理人員、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要秉持依法依規辦事的原則,讓學生在小事中感受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尤其是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輔導員,在與評獎評優、班干部競選等事項中都要嚴守規章制度,確保評選程序規范、評選過程公開透明,于細微處見法治精神,潤物于無聲。
高校應積極整合校內資源,構建法學、思政、心理專業教師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輔助法治教育模式,在法治教育的同時以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與心理教育的心理疏導解除學生尊法學法用法的后顧之憂。同時要擴充校外資源,可針對大學生法律訴求,邀請辦案經驗豐富的警察、律師進校園舉辦專題講座,以鮮活的真實案件幫助大學生學習消化最實用的法律知識;外設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參觀監獄、旁聽司法審判等為法治教育提供生動實踐。
大學生是法治中國的重要參與者,未來建設者和推動者。高校應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高校在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豐富大學生的法治實踐,為大學生法治意識養成集結資源、創造環境,為把大學生培育為具有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現代公民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