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夢宇
青島大學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現階段,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最直接受害者,也是刑事訴訟的最重要參與人。但是,與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人相比較而言,被害人的權利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我們國家的許多法律法規中也沒有較為完善的保護,使得一部分刑事訴訟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沒有被很好的保護。因此,近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致力于刑事訴訟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工作,進而保障刑事訴訟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更加平衡,雖然在一些法律法規中已經規定了部分權力的保護,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要從全方位來進行考慮和完善。
在不同的學科之中,對于被害人的定義都是具有一定差異性的,而本文是在刑事訴訟的范圍之內,研究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問題,因而需要從刑事訴訟的角度來研究被害人的概念以及基本權利的內容。在我們國家,有許多學者曾經對被害人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但是也存在一些差異性。其中,著名學者陳光中先生則是被廣泛使用的,他在書中描述道: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就是指其合法權益被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社會團體。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被害人進行了闡述,從多個角度來對被害人的概念進行界定,能夠更加全面的考慮問題,有利于促進我們國家司法更加公平,更加公正。
在我們國家,刑事訴訟的被害人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特點:
一是被害權益的合法性換句話說,也就是被害人被犯罪嫌疑人所侵犯的人身和財產權利都是自身所具有的的合法權益,是需要被法律保護的,一些不合法的權益,即使受到了侵害,在刑事訴訟中也不能夠被保護;二是犯罪行為的直接性,也就是說被害人權益出現的侵害都是被犯罪行為直接造成的,如果把間接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都歸為權益來保護,不僅擴大了被害人的保護范圍,也擴大了犯罪行為的責任,這樣的做法是不利于真正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不符合我們國家刑法中罪責一致的原則;三是,刑事訴訟的參與性,只有被害人直接參與到形式訴訟中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形式訴訟被害人,這樣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其合法權益。
為了能夠順應國際上立法的實際經驗,同時也符合司法實踐中對刑事訴訟被害人保護的要求,進而實現被害人權益保護的系統化,必須要在刑事訴訟法中設置專門的章節來進行詳細的規定,同時制定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釋,進而加強對刑事訴訟法被害人的權益保護。除此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制度,現階段,我們國家雖然設有這一制度,但是由于相關規定仍然不完善,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而需在訴訟法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條款,以便于更好的保護刑事訴訟被害人的權益。
為了能夠強化被害人權益的保護,首先要了解賦予被害人上訴權的重要性。一是作為被害人,與被告人都是刑事案件地基本當事人,應該享有與被告人相等的上訴權益;二是在司法實踐中,許多被害人都會因為沒有檢察機關的支持而無處投訴,只能夠通過信訪,或者一些非法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權益;三是由于我們國家一部分制度仍然還不夠完善,司法隊伍中部分人員的素質也有待提高,因而在一些案件中被害人的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由此可見,必須要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進而可以更好的約束和監督司法機關的相關活動,保障司法行為的公正性,提高司法效率。
在認識到被害人獨立上訴權的重要性之后,還需要對上訴制度進行設計,以防止一些被害人惡意上訴,出現無理取鬧的情況,因而必須要設定一些條件限制。首先,為了能夠更好地節約刑事訴訟資源,應該深入的進行調查,對這一類型的案件作出專門的規定。第二,可以對上訴的主體范圍進行限制,僅僅限制在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最后,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訴訟效率,可以實行“抗訴在先,上訴為后”的模式。
從許多的刑事案件的判決結果來看,我們可以分析出一種普遍現象,就是許多的法官會參考被害人所出具的諒解書來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從輕處罰。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會出現疑問,在案件中被害人已經遭受了不法侵害,一般人很難做到對犯罪行為實施人進行諒解,那么為什么會出具諒解書呢?但是,如果真正深入的了解我們國家的刑事訴訟法后,就能夠很輕松的理解這一現象。這主要是由于在刑事案件中,通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也就是被害人雖然獲得了法院的支持,但是卻由于一些現實因素無法及時的獲得應有的賠償,而這樣的結果僅僅是讓被害人得到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卻不能夠得到物質上的補償,對于許多的被害人來說僅僅是心靈慰藉并不能夠彌補創傷,仍然需要一些物質補償來就醫或者保障基本的生活。因此,許多的被告人家屬看中了這一心態,做出了拿經濟補償來換取諒解書的行為。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直都是被大眾所詬病的,因而隨著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們需要建立一種被害人救助制度,也就是由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于一些不能夠及時獲得賠償的被害人進行基本的醫療和生活補助,對于這筆資金的支出,相關的司法機關可以在日后向被告人進行追償。這種救濟制度的出現,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情況,減少了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使判決結果更加向法律事實靠近,有利于構建真正的法治社會。
對于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設立來說,是具有一定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的。其一,這是符合國際慣例,現階段,在許多國家都已經設立了這一制度,例如在英美法等判例中都普遍的允許對受到人格或者人身侵犯的被害人進行精神損害賠償,英國的《刑事傷害補償方案》則規定了對遭受性侵害的被害人必須要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在大陸法國家也持有相同的立場,如韓國在2005年所修正的《關于訴訟促進等特例法》中,特意設置了精神損害賠償;其二,賦予刑事訴訟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可以實現民事與刑事法律的一致,在我們國家,民法賦予了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因而在刑事犯罪中受到更大侵害的被害人也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其三,這一制度的設立可以幫助被害人緩解與犯罪人之間的關系。
設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必須要保障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一方面,需要將其專門寫入刑事訴訟法之中,對其進行詳細的規定;另一方面,需要對賠償范圍和賠償數額進行設定,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合理的賠償數額進行規定,以便于更好的進行賠償。
綜上所述,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權利必須要與被告人的權利進行同等的對待和保護,這是我們國家司法公正的重要體現,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本文之中所提出的一些建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進一步來檢驗,從而獲得更好的完善,進而保護刑事訴訟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司法效率,促進我們國家法治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