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玫
中共德州市委黨校,山東 德州 253000
離婚冷靜期指的是夫妻雙方在準備離婚時,立法強制性要求其暫時分開考慮清楚后再作出是否離婚的決定。在冷靜期之內,政府安排夫妻雙方進行婚姻輔導以挽救其感情。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親密關系之一。婚姻關系的穩定性不僅關系到當事人自身的幸福,也與社會穩定之間存在密切關聯。近年來,我國離婚率不斷上升,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夫妻雙方在作出決定時并不冷靜和理智,存在草率離婚的現象。法律對過度寬松的離婚制度適當進行干預,有助于修復婚姻關系,保護子女利益。《民法典》草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見均提出了冷靜期制度的設置,表明國家業已注意到現行離婚制度的缺陷以及設置冷靜期制度的必要性。本文分析了離婚冷靜期的法理依據,并提出具體的制度建構方案,希望有助于促進我國離婚制度的完善。
親屬法和民法之間存在本質上的聯系,從法律體系而言應歸屬于民法。當前,我國法學界主流意見認同,親屬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親屬法現代化的進程中,強調國家應當適度干預婚姻家庭關系,例如在離婚制度中貫徹子女最佳利益原則。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置,就是在保障夫妻雙方離婚自由的前提下兼顧子女利益的保護和促進社會穩定,這和當代民法的基本價值以及發展趨勢是一致的。當代民法在保障個人權利和意思自治的基礎上,強調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障。親屬法讓國家權力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婚姻家庭關系,能夠平衡親屬關系主體的利益,對其中的弱者如未成年人進行保護,同時有助于形成國家所提倡的家庭關系,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這契合民法的發展趨勢。
在離婚法中設置離婚冷靜期制度,不僅能夠貫徹我國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精神,還能夠在司法實踐中確定案件審理的基本價值導向,特別是在法律規范不明確的狀況下,能夠讓審判人員準確掌握離婚法的精神,實現同案同判,維護司法的權威性,修復當事人的關系,促進家庭關系的穩定。對這一制度的探索不僅涉及到親屬法研究,還要吸收社會學、法制史等不同學科的成果,借鑒其他國家關于冷靜期的制度設置,由此得到更為合理的制度構建方式。因而,我國對冷靜期制度進行探索不僅可以豐富當前的親屬法研究,還能夠促進這一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推進我國婚姻家庭制度的發展。
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破裂是離婚案件審理的重點。對于一方當事人所提出的離婚請求,在另一方堅決不同意離婚的情況下,法院在第一次訴訟中往往會作出不準離婚的判決。待當事人在六個月后另行起訴時,法院通常才會基于當事人再次起訴的事實,認定雙方感情確已破裂,準予離婚。將冷靜期制度引入到司法程序中,審判人員能夠擁有相對充分的時間判斷當事人的婚姻關系是否符合《婚姻法》所規定的感情破裂標準,有助于其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決,同時也減少當事人的訟累。我們在訴訟程序中設置冷靜期制度,審判人員可以要求夫妻雙方進行溝通,消除相互之間的矛盾,慎重考慮自己的離婚決定。在這種情況下,離婚案件能夠得到分流,也節省了司法程序所耗費的資源,將一部分婚姻問題通過社工人員的介入而獲得解決,在審判人員進行審理或調解之時就能夠大大減輕辦案壓力。
親屬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石,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賴于家庭秩序的穩定。在離婚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當事人的感情是可以挽回的,并不屬于《婚姻法》所規定的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置可以讓這部分夫妻的婚姻得到挽救,修復家庭關系,由此降低離婚率,有助于維護家庭關系的穩定性,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在現代社會,人們對于幸福的標準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夫妻雙方有可能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而訴諸法院,“閃離”現象日益增多。司法機關能夠用判決書的方式解除當事人之間的婚姻關系,但這種方式并不能真正消除其矛盾,往往還造成了更多的社會隱患。推行冷靜期制度,不僅是為草率離婚的夫妻提供一個冷靜的時間,讓他們理智地作出決定,也是為了挽救家庭關系,減少未成年子女由于父母離婚而受到的傷害。
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安排能夠挽救處于危機中的婚姻關系,保護家庭中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這一制度的適用對象是婚姻出現危機而要求離婚的配偶,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放慢離婚訴訟程序的過程,讓配偶能夠修復相互之間的關系,但并非屬于簡單地暫停司法程序。為區別這一制度的適用對象,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按照離婚案件當事人的實際狀況審慎做出區別。如果當事人的婚姻已經無可挽回的,符合我國《婚姻法》所規定的“感情破裂”標準,審判人員應當依法判決離婚。在這種情況下,離婚判決對于當事人而言,是對已死亡的婚姻的解脫,能夠減少雙方所遭受的痛苦,并對未來的財產安排和子女撫養進行妥善處理。而對于那些處于危機狀態或具有關系修復可能的婚姻,應當實行離婚冷靜期。在經過冷靜期之后,夫妻一方仍然堅決要求離婚的,此時應當尊重其意愿,認定婚姻關系確已破裂,準許其離婚。在制度適用中,法官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行使自由裁量權,基于司法經驗歸納出不同案件的處理方式。對于這一制度適用的具體時機,可在法庭首次主持調解之后,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判斷。
對于冷靜期的適用,存在任意性和強制性兩種不同的主張。本文認為,應適用強制性原則。換言之,審判人員在決定啟動冷靜期制度時,當事人不具有自由選擇的余地。這一制度設置的目的在于減少實踐中存在的草率離婚現象,如果當夫妻雙方自主選擇適用,就有可能造成一部分關系緊張、無法理性思考的當事人拒絕適用這一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冷靜期制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從域外法來看,大部分國家都是實施強制性原則的,其效果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我國也應采取這一適用原則。
結婚后一年往往是夫妻離婚高發的時期,不少夫妻采用離婚的方式應對家庭矛盾,因而產生不少“閃離”現象,這不僅造成了對家庭和子女的傷害,而且往往極大地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我國澳門地區家庭法對提出離婚的婚齡進行了限制,限制時間為1年。本文認為,我國婚姻法可以借鑒這一規定,將當事人提出離婚的婚齡限制在1年,時間太短不具有意義,而時間太長則違反了離婚自由原則。從冷靜期的期限來看,各國的期限各不相同,如法國設置的期限為十五日;俄羅斯則對訴訟離婚和協議離婚作出了區別,前者設置的冷靜期為三個月,而后者的冷靜期為一個月。我國民法典草案所提出的協議離婚的冷靜期為一個月,最高人民法院針對訴訟離婚所提出的冷靜期最長為三個月。本文認為,冷靜期的時間過短,無助于實現這一制度的目的,難以約束草率離婚現象。而且,我們還要考慮到夫妻關系的修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從目前心理咨詢的療程來看,通常為兩個月,因此我國立法所規定的冷靜期以兩個月為宜。
離婚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但這一權利的濫用將危害婚姻家庭秩序的穩定,造成大量的社會問題。離婚冷靜期制度的構建,有助于減少草率離婚現象,推進我國家事審判方式改革,維護家庭關系的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從具體制度設置來看,冷靜期適用對象為婚姻出現危機而要求離婚的配偶。冷靜期制度應適用強制性原則,期限設置則以兩個月為宜。在這一制度的實施中,我國司法機關的家事審判理念、審判模式以及專業化程度都應當進行完善。而且,還需要一定社會力量如社工人員的介入,才能充分發揮冷靜期制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