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芳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我國的社會發展中對法律人才的需要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既是要求應用型、實用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當前,我國開展法律專業的高校多達600多所,是社會法律人才主要培養和輸出基地。[1]然而,在人才培養中存在一個共性問題,高校對于法學人才培養側重于理論性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正如律師協會刑事委員會主任田文昌律師指出的:“現在的法學教育,理論與實務嚴重脫節”。而這一問題的局限性在社會工作中逐漸顯示出來,高校畢業生由于缺乏實踐學習機會而以理論眼光看待問題,在處理案件中難以取得有效性進展。
法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與社會發展存在著多方面的聯系,正因為法學自身的特殊性也要求法律人才在實際工作中能夠運用各種學科知識。而當前我國法學教育缺少復合型多學科的知識,許多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沒有跳出法學專業知識的眼界。相反,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法律人才,缺少系統、綜合的知識儲備,在處理案件中則會影響案件的進程。比如,在醫療糾紛中,要求法律從業者對醫學的基礎性知識要有著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社會多元化、專業化的發展中,法律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失衡問題則越來越突出,這就倒逼法律人才需要多種學科的學習。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律人才的行業自律和法律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社會高度融合發展中,執法難問題是社會普遍性問題,涉及到如何運用法律在保證社會人員正當權益。這要求法律工作者要有著強大的法律精神,較強的行業自律,堅定理想信念,敢于面對執法中的困難和挫折。法律工作者不僅要有著對公平正義的執著,也要有著強烈的法律精神,唯有如此,在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時不為權力和金錢所誘惑。
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法律類院校發展迅速。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法學本科和研究畢業總人數多達13萬多人,專科生10多萬人。[2]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在法律就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近年來法學就業率一直處于下游地位。這對于學生自身、學校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究竟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由于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需求不匹配。
首先,法律院校擴招顯著,生源擴大的同時學生素質卻在下降,而教學體系建設沒有及時跟進,教師隊伍、教學質量、教學管理等環節沒有得到改善和提升,造成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其次,法律類人才培養模式沒有進行創新,課程設置全而不專,實踐性課程偏少,缺乏特色課程;在法律教育教學中主要以傳統教學為主,注重理論性知識訓練,缺少有效實踐性教學。同時,法律教學和法律職業存有脫節,匹配程度不高。諸如,在改革之前,我國取得律師執業資格并沒有形成嚴格、明確的要求,只要是大學本科學歷無論什么專業,只要通過司法考試即可獲得律師資格、法官資格或檢察官資格。再次,法律類學生就業觀念存有偏差,在職業規劃中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失衡,大多學生注重“鐵飯碗”,傾向于行政機關或者國家司法機關,或者是傾向于大城市工作。最后,法律就業市場存在失衡,法律教育、法律職業和社會發展沒有協同一致發展,相關就業市場不太完善,在基層崗位面向法學專業人才不足,大多學生缺乏基層行鍛煉,從“學校門”進入“機關門”。這些因素對于法律類人才培養有著直接的限制作用,導致法律類大學生就業現狀不盡人意,法律人才與社會需求失衡,對于學生發展、學校提升和社會進步產生一系列消極影響。
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失衡和法律教育和法律職業匹配程度不高等問題。在圍繞社會需求目標的基礎上,圍繞核心思想規劃培養卓越法律人才體系;通過法律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復合型法律人才;完善法律一體化建設與司法考試制度培養合格法律工作者;重視教師隊伍和校園文化建設夯實法律人才基礎。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法律人才與社會發展有著多角度、多層次的融合。在法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一批卓越法律人才。尤其進入多元化的發展中,在法律人才培養中要密切結合社會發展背景,在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中突出社會需求性。在法律人才培養方面,教育部聯合中央政法委出臺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提出了國家層面的培養方案。而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高校教育改革要加快形成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機制。顯然,法律人才的培養也應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作為法律人才培養和輸出地的高校,在人才培養中要堅持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相結合、法律教育和法律職業相結合,注重應用型人才建設。總而言之,法律人才培養主要核心思想要以市場社會需求和法律職業為導向,重視人才的實踐性、應用性和適應性等素質,從而進行制定系統、完善、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作為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應從“源頭活水”中為人才培養注入新動力。在高校教育中為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法律人才,必須進行教育教學生的改革,創新課程設置和體系建設。法律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實踐教學的效果,要從理論性學習向應用型轉變。在課程設置上,教師要充分發掘案例教學的輻射效應,通過大量的案例的引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以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理論的指引轉向應用技能,既是課程設置突出實用性以及應用性。因此,課程設置做出規劃調整,專業基礎和實踐課程合理劃分,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在課程的開展中,要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比如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同時,注重校園活動和校園實踐活動的引入,開展模擬法庭、組織法律援助等活動,強化學生的運用法律的基本技能。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比如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等單位實習,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唯有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更好的培養法律人才。
在我國法治社會進程中,法律從業者必有具有相關的資格證書。在現有模式下,作為法律界的“國家第一大難考”司法職業資格考試,成為區辨一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素養的核心。顯然,司法職業資格證書是法律人才服務社會的“敲門磚”。然而,這種考試的通過率也最終決定了只能由一小部分的可以獲得相關資格。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司法考試制度的作用,不僅是對于法律人才選拔,而且極大的提升了法律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修養。所以,司法考試形式與內容要堅持書本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凸顯實踐能力部分,只有這樣才能遴選出德才兼備、并擁有較多法律實踐經驗的合格法律工作者。[3]另外,在這種“逢進必考”的狀態下,應積極完善法律一體化的建設,在人才的使用中完善法律一體化建設與司法考試制度培養合格法律工作者。作為常見的法律職業者無論是法官、檢察官,還是律師和教師,在運用法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都是相同的。因此,法律職業一體化建設在法律工作者身份的轉變實現無障礙的互通,既是能夠實現單位的順暢流通和編制轉換,法律教師、律師和法官在一定條件下實現身份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