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若霄
福建閩越律師事務所,福建 南平 353000
近年來司法界關于故意傷害罪的區分構成條件及故意傷害罪的判定標準具有較大的爭議,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的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是中國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一種,對故意傷害罪進行刑法學解讀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進一步提升故意傷害罪司法刑法學解讀的精準性和正確性,相關學者對我國故意傷害罪的司法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在判定故意傷害罪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判定誤區,在1992年到1996年之間,我國平均故意傷害罪立案數量穩定保持在10萬件以下,而到了21世紀之后故意傷害罪的平均案件數量快速增長,截止至2018年,相關案件的數量已經達到了20萬件。相關人員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后發現,故意傷害罪立案數量激增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自21世紀以來我國的司法力度逐漸加強,通過相關普法活動的開展,人們的法律意識顯著提升,法律成為了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主要道具;導致立案數過高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國司法部門在一定概率上將輕傷害罪判定為故意傷害罪。此外,同階段我國故意傷害罪司法情況與其他國家相比,司法數據存在著明顯的異常,以日本為例,該國2015年的故意傷害罪案件只有不足6000件,而我國則擁有超過18萬件的故意傷害罪案件數量[1]。
在實際的司法處理過程中,將正當防衛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是常見的司法誤區之一,正當防衛的典型情況是甲與乙由于某種原因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在矛盾的處理過程中,乙先對甲實施了暴力行為,甲還手,將乙打成了輕傷。一般來說,司法機關基本上認定甲與乙是相互斗毆,且認定甲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例如,2018年6月7日,被告人徐某在街道上行走,迎面遇到去買菜的林某,由于林某的原因,二者發生了肢體的碰撞,林某未道歉就欲離開現場,徐某上前追趕導致雙方發生了傷害行為,林某將徐某的衣服撕壞,而徐某則毆打了林某的面部導致其倒地受傷。在該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某法院認為被告人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輕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該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從刑法角度上來看,徐某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行為[2]。
將被害人承諾的行為認定為故意傷害罪也是我國關于故意傷害罪的司法誤區之一,針對該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主張:第一,以是否違反公序良俗來判斷是否構成故意傷害罪,對該主張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被害人承諾時,只有造成長時間的身體重傷的,才不阻卻違法性;第二,得承諾的傷害一概不成立犯罪,該觀點認為既然刑法只規定了得承諾的殺人罪,而沒有規定基于承諾的傷害罪,那就表明基于被害者承諾的傷害一概不成立犯罪;第三,得承諾的輕傷害不成立故意傷害罪,表明基于被害者承諾造成輕傷的,不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通過這幾種觀點可以發現,不管是刑法是否規定了得承諾傷害,也不管是站在行為無價值的立場,還是站在結果無價值論的立場,已經形成共識的是對基于被害者承諾造成輕傷害的,不應認為故意傷害罪,換言之被害人對輕傷害的承諾是有效的[3]。
就我國當前刑法而言,在刑法內容中沒有規定暴行罪,因此與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相比,故意傷害罪不能成為暴行罪的結果加重犯,因此成立故意傷害罪要求行為人具有傷害的故意及對傷害結果具有認識和希望或放任的態度。例如被告人徐某和石某、王某是同一村的村民,2016年6月5日,徐某和石某在自家院內從事勞動生產,王某以麥糠落到自家院內為由,與徐某和石某大吵起來,爭吵之余王某將被告人石某推倒,然后徐某打傷了王某,經鑒定被推倒的石某胸椎損傷屬于輕傷,而王某的損傷不構成輕傷。在調查過程中,被害人石某陳述:“我上來拉住王某的胳膊,讓他停下但是他不理,還將我推倒在地”本案件在實際判決中認定王某的行為構成了故意傷害罪,但是在實際過程中難以認定王某在主觀上故意想傷害他人的身體,并放任去侵害他人。
從刑法的角度來看,刑法的法益主要包括了刑法所保護的、客觀上可能侵害或危害個人生命、身體、自由以及與個人利益相關的社會利益與國家利益。因此,在對故意傷害罪進行司法判定時,應該全面以刑法分則的相關規定為基礎和依據,確定故意傷害罪的保護法益,發揮刑法的根本作用。同時,在現實情況中,故意傷害罪本身就是損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一種暴力行為,在各種案件中,暴力行為的受害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對對方實施了合理的反擊,符合故意傷害罪的保護法益范圍。此外,在相關案件中,有關人員未對暴力施加人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也是滿足自我防衛的要求的,因此在實際的司法判定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該著重明確故意傷害罪的保護法益,提升法則的執行效果,為我國良好法治環境的建設做出貢獻。
近年來,故意傷害罪在我國的立案數量顯著增加,故意傷害罪的違法認定標準也是故意傷害罪的判定依據,相關人員在進行故意傷害罪的判定時,應該全面遵循違法認定標準。在故意傷害罪的相關案件判定過程中,重點評估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案發起因,在審視案發起因的過程中,相關司法人員應該分析故意傷害罪的引發矛盾,并明確案件中的過錯方,從根本上強化案件的處理原則;其次是行為人與被害人的關系,通過分析這種內在關系可以有效的掌握案件的內在聯系,提升案件的判定公正度;再次是打擊工具,通過分析打擊工具的類型,可以幫助相關人員明確故意傷害罪的故意性;最后是打擊部位,通過分析打擊部位可以有效地識別故意傷害罪中行為人打擊的行為,從而明確是否在案件過程中暴力實施人具有傷害的故意延伸性。
為了全面建設我國的良好社會環境,應該對故意傷害罪的構成條件進行詳細分析,以提升故意傷害罪的判定公正性。其構成條件包括3方面:第一,客體條件,侵害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包括他人的所有身體器官及組織等;第二,客觀要件,是指在客觀方面非法對他人的身體造成了損害;第三,是主體要件,在故意傷害罪中,故意傷害罪的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年齡在14-16歲之間的自然人故意傷害他人致死或重傷的,就得負刑事責任。犯罪嫌疑人明知某種行為將會損害他人的身體健康,仍在主觀上故意放任行為發生,導致不良后果。
在故意傷害罪的司法過程中,故意傷害罪的區分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對故意傷害罪的區分情況進行介紹:首先是故意傷害罪與一般毆打的區分,一般毆打行為通常是指對他人的肉體進行輕微毆打以造成肉體疼痛或神經受刺激,但未傷及他人身體器官及組織,因此不構成犯罪;接著是故意傷害罪與故意殺人罪的區分,在遇到故意殺人未遂造成傷害或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兩種情況時,十分容易混淆,主要應該區分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為故意內容;再次是故意傷害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的區分,在故意傷害致死的情況下,二者相近之處是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在主觀行為上行為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往往都表現為過失的心理態度,在區分時,前者是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而后者沒有犯罪的故意,是由于過失致人死亡。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國十分重視法治社會的建設,對故意傷害罪司法現狀進行刑法學分析十分必要的,相關人員應該詳細掌握故意傷害罪的判定標準及相關依據,共同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