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詠 姚文忠 程鳳玲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民營經濟活則全局活,民營經濟興則全局興。民營經濟是穩定發展的“壓艙石”、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創新驅動的“先行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H省E市民營經濟在H省處于中游水平,其發展態勢良好,規模逐年擴大。非公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工業、加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社會貢獻率明顯提高;利潤率提升;龍頭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E市經濟發展的榜樣;工業園區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已經成為E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檢察機關要把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急民營企業之急、幫民營企業之困、解民營企業之難,用心用情當好民營企業發展的辦事員、服務員,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本文擬從E市檢察機關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情況出發,探析檢察機關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五個基本路徑。
2017年以來,E市檢察機關認真貫徹高檢院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執法司法11條標準”和省院新“鄂檢十條”,注重平等保護原則,堅持“四個并重”、“三個慎重”的辦案方式,審慎辦好每一起涉及民營企業案件,盡可能減少對民營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一是嚴厲打擊侵害民營經濟合法利益的各類刑事犯罪。依法批捕盜竊、敲詐勒索、強迫交易、妨害創新活動、侵犯知識產權等侵害民營企業權益案件266件357人,起訴249件286人,為E市民營企業著力營造安全穩定的創新創業法治環境。二是依法懲治危害民營經濟發展的職務犯罪。全市檢察機關積極與監察機關溝通聯系,建立健全與監察機關工作銜接運行機制,依法查辦國家工作人員利用市場準入、項目審批等職務之便,向民營企業索賄、受賄的職務犯罪25件25人,為民營企業發展清理障礙。三是加強對涉及民營經濟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重點針對民營企業內部人員職務侵占、挪用資金等犯罪“立案難”、偵查機關違法插手經濟糾紛、濫用偵查措施等突出問題,依法督促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5件,監督公安機關立案31件,監督撤案8件,糾正偵查活動違法22件,提出刑事、民事抗訴6件,糾正民事審判、執行活動違法12件,著力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四是積極妥善辦理涉及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案件。在辦案過程中,堅持“慎”字當頭,“穩”字打底,正確把握政策法律界限,注重辦案方式方法,講求“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
E市檢察機關在服務和保障民營企業發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從上門調查走訪民營企業的情況來看,民營企業最普遍的訴求有十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優化誠實信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進一步優化打擊有力、保障有效的社會環境;三是進一步優化公開透明、廉潔從政的政務環境;四是進一步優化公正執法、廉潔高效的司法環境;五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六是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民營企業制度機制;七是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引導、幫助、扶持力度;八是進一步加大對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九是進一步加大打擊涉及民營企業的職務犯罪力度;十是進一步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
檢察機關在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工作中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平等保護思想有待進一步牢固。二是違法犯罪打擊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司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司法規范化有待進一步加強;五是訴訟監督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六是法治宣傳教育有待進一步深入。
檢察機關要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堅定不移地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構建親清和諧的營商環境、便民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為深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要緊緊圍繞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發展這一主線,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在“打”“維”“促”“改”四個方面下工夫,找準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契合點”和“落腳點”,從基礎和源頭上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一)堅持“打”字當頭,著力營造優質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法治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檢察機關要充分履行刑事檢察職能,嚴厲打擊侵犯民營企業利益的犯罪活動。1.注重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檢察機關要與公安機關、審判機關密切配合,依法履行批捕、起訴職能,切實保護民營企業投資者、管理者、從業人員人身和財產安全。要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敲詐勒索、收取“保護費”、強買強賣、強攬工程、尋釁滋事等黑惡勢力犯罪,深挖背后的“保護傘”;要嚴厲打擊盜竊、搶劫、詐騙民營企業財物以及由經濟糾紛引發的暴力討債、綁架、非法拘禁等犯罪;要依法打擊以故意損壞商業信譽等手段阻擾民營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的犯罪行為。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治安亂點專項整治,凈化企業周邊治安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2.注重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創新創業權益。要加大對侵犯民營企業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的懲治、監督力度。嚴厲打擊危害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破壞民營企業技術改造的違法犯罪,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創新創業權益。3.注重懲治危害民營經濟發展的職務犯罪。要加強與紀檢監察機關的溝通協調和銜接配合,充分發揮職務犯罪檢察職能,對公職人員在民營企業服務管理過程中“吃拿卡要”、不作為、慢作為等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犯罪,依法決定逮捕起訴,堅決從嚴懲治,促進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二)堅持“維”字上肩,全力保障民營經濟合法權益。民營經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前提。檢察機關要充分履行檢察職能,全力維護民營經濟合法權益,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1.注重對侵害民營企業權益刑事訴訟活動的監督。檢察機關要以企業內部人員職務侵占、挪用資產資金等犯罪“立案難”問題為重點,加強立案和偵查活動監督,堅決監督糾正該立案不立案,或者立而不偵、久偵不結等問題。對有證據證明公安機關可能存在違法立案情形的,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立案理由,理由不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撤銷案件。對違法扣押、凍結、查封民營企業財產的,依法提出監督意見,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依法立案查辦。加強涉企刑事審判監督和刑事申訴、國家賠償案件辦理,加大力度甄別、監督糾正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促進公正裁判。2.注重對涉及民營企業的民事行政訴訟活動的監督。檢察機關要充分履行民事行政訴訟監督職能,認真分析、把握經濟新常態下涉民營經濟糾紛的特點,及時受理申訴,對產權糾紛、債務糾紛、勞動爭議等案件審判和執行確有錯誤的,依法提出監督意見。切實加強對涉及市場準入、不正當競爭等問題的法律監督,加大對損害民營企業權益的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監督力度。3.注重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積極通過公益訴訟督促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規范行使職權,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牢牢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監督理念,配合行政機關落實“禁止環保一刀切、避免環保執法簡單化”的政策,防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甚至侵害民營企業權益的行為,并在類案辦理中,推動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綜合整治,促進和支持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服務企業“一案三贏”。
(三)堅持“促”字為先,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是檢察機關服務大局的應有之責。檢察機關要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立足檢察職能,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1.注重平等保護,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要堅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的大政方針和“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對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依法公平公正辦理涉及本地、外地民營企業案件,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合法利益,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環境更加公平、更富有吸引力,最大限度地保護、服務、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2.堅持“護幼、容錯、不赦罪”的原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要牢固樹立依法、包容、謙抑、審慎的司法理念,依法妥善處理民營企業在探索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的新類型案件,為新動能成長留下法律空間,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轉型發展。3.注重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在辦案中堅持“三個效果”有機統一,既堅守法律底線,又充分考慮民營經濟的特點,優先考慮企業生存發展。準確把握“錯”與“罪”的界限,對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罪與非罪界限不清問題,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原則依法妥善處理。對可捕可不捕的一律不捕,對可起訴可不起訴的一律不起訴。
(四)堅持“改”字為要,更好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檢察機關要改變傳統的執法司法理念,創新辦案方式方法,盡量減少對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更好服務民營經濟發展。1.慎重使用強制性措施。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犯罪案件,賬號、財產的查封、強制措施的采取一律要慎重,做到案件照辦,企業生產經營照常運轉。對于涉及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的案件,在行使調查核實權時,依據不同情況采取到企業或請過來的方式進行,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2.嚴格執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開展對在押民營企業家及高層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對已經逮捕的涉嫌犯罪民營企業家及高層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案件實行逐案逐人審查,對本地涉嫌犯罪民營企業家及高層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久押不決案件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發現問題依法及時提出糾正意見。3.改進辦案方式方法。對進入訴訟程序的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案件,依法調查核實,依法從速辦理,切實防止久押不決、久拖不決。同步做好辦案風險預警防控和以案釋法工作,避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對辦案中發現的民營企業管理漏洞等問題,主動“診脈開方”,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幫助堵漏建制、完善內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