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琴
福建省三明市天鴻公證處,福建 三明 365000
委托公證代表的是一項公證實物,即委托人在授權給其他人代為行使自身某項權限時,通過公證機關這一機構,對委托事項的程序性內容和實體性內容進行公證,以表示委托事項真實、合法與合理。委托風險指的是委托業務在實施中遇到的公證瑕疵,其往往會給委托人帶來負面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委托公證活動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這個風險不會因為人們的意志而發生變化。但是,科學有效的預防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從而提升公證業務的質量。
委托公證風險的特點之一是對社會公眾的影響較大,比如一些人在公證事項上投機取巧攫取利益,在被發現后產生了法律上的糾紛,事件還有可能成為社會熱點,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公證機關也會被這種社會熱度波及,會有部分欠缺法律意識且不明真相的群眾將社會事件的責任歸咎到公證機關身上,公證機關也是有口難辯,降低了公眾對公證機關的社會信任度。所以委托公證也會給公證機關本身帶來一定的風險。委托公證的另一個特點是委托風險具有多發性,且有一定的延遲性。我國的誠信系統還不健全,誠信系統建設還有待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利益的追求也愈演愈烈,很多人借著公證系統的漏洞來達成自己攫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在現實中委托書的委托期限一般比較長,所以其中隱藏的風險在前期也很難為人所察覺,往往可能公證項目完成產生法律糾紛后,才發現其中的公證風險。
對于公證制度來說,如果缺乏合理性,就會造成評價過程的不公平,進而形成評價風險,最終導致公證風險問題。首先來說,隨著各地區經濟的發展公證工作越來越多,相關公證人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簡化了公證工作的風險評估過程,使得風險評估資料成為了簡單的形式。這一狀況使得公證工作中出現諸多的假材料事件。另外,部分小型的公證機構缺乏科學的評估機制,其委托公證流程為固定的模版,相關公證人員甚至不了解基礎的公證事項,更談不上所謂的公證風險預防。
當前來看,我國法律角度的公證管理相對滯后,關于風險制度的研究也較少。在這個環境下,法律對于公證業務的保障作用難以實施,也無法全方位的避免公證風險的出現。如果失去了法律的引導,部分當事人就會以此為借口,用法律的漏洞來損害公證人員的利益,進而造成嚴重的公證風險。
我國公證業務在近幾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就,部分地區出現了人員不足的問題。龐大的任務量給公證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壓力,這就使得公證人員為了提高自身的業績量,簡化了公證程序,對于存疑的資料存在僥幸心理,進而造成了法律風險。比如,審查核實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忽視了對相關材料的調查,為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帶來了便利。
可持續發展是一切行業的發展原則,委托公證行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信任。公證機構為了降低自身的業務風險,其往往會與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這也是公證機構實施的根本。公證機關無論在任何時期都必須重視相關風險的防控,漸漸贏得公眾的認同感,最終獲得公眾的信任。另外,科學化的公證風險防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法律權威,也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符合人們的公證意愿。
為了最大化降低委托公證風險,相關機構制定了多種措施。首先來說,公證機關重視業務辦理環節的規范性,要求相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規范意識,有能力去提升委托證書的質量,確保各項業務的順利實施。其次,許多不法分子以法律漏洞為切入點,借助委托公證來侵犯他人的權益,使得公證機關的公信力不斷下降。例如,“套路貸”案件給群眾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媒體曝光后,公證機關的信譽打擊巨大。由此可見,提高委托公證質量至關重要,必須重視。
我們必須承認,完善的風險評估規范、有效的風險預防手段是實現委托公證發展的保障。首先來看,風險評估的確立應實現分層化,簡單的來說,不同層次的工作人員具有不同的權限,有著差異化的審批資格。例如,將委托案件根據輕重緩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般委托事項;第二類是重大委托事項,不同的案件由不同層次的人員進行審核。另外,對于不同層次的公證人員來說,其在進行委托業務的辦理時必須明確風險內容,常見的風險問題主要包含四個角度:第一是公證事項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即一切公證業務的實施必須以法律為基礎,決不允許發生違背國家政策的案件出現;第二是明確公證事項的輿論導向,即盡可能避免涉及敏感話題,尤其是與社會制度相關的話題,造成不必要的公證風險;第三是強調公證事項的合理性,這要求一切的公證事項必須符合人們的需求,以基本需要為核心,對于那些違背社會需求的公證案件堅決不予辦理;第四是通過多個角度的調研來了解委托公證事項的風險程度,進而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該調研過程一般是由第三方團體進行,對調研結果進行細致的分析,最終根據分析結果來決定委托事項的辦理。
當前來看,誠信體系的嚴重不完善問題,使委托公證蘊藏著巨大的風險。簡單來說,即使為相關人員設置了監督制度,強調了委托公證的重要性,委托公證的違法性仍無法完全杜絕。鑒于此,監管部門可從案件風險角度出發,要求案件當事人和公證機構進行科學化的保險繳納,借助法律來保障公證工作的順利實施,最大化改善公證機構的風險,從本質上降低公證機構的責任,最終使得當事人和公證機構共同承擔公證風險。
現有的委托公證業務均有著較高的賠償制度,這將大幅度限制了公證業務的發展。鑒于此,本文以法律制度為切入點,建議為相關的公證業務創建科學化的賠償制度,不再是簡單的一刀切金額賠償。如根據不同委托公證的風險程度及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來確定賠償標準。例如,地方政府以地區的經濟狀況為標準,規劃出差異性的地區公證業務賠償計劃,即高風險高經濟高賠償、低風險低經濟低賠償,完全否定了統一化的高額賠償體系。
公證審查是控制公證風險的核心環節,必須重視。當前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實現公證風險的最大化規避,這也是公證審查的主要作用。首先來看,公證審核必須注重實踐部分,當事人提出要求后,公證人員的任務是記錄紙質信息,并做好后續的簽字工作,必要時還需要掌握當事人的語言習慣,例如動作和表情等,進而對當事人有著深入了解。同時,在進行語言交流時,需告知當事人虛假陳述的嚴重性,并承諾自身的陳述完全屬實。其次,公證材料的審議必須細致,如果出現問題就必須深入研究,反復對比材料的細節,尋找問題的原因,必要時還可以借助專業的鑒定機構進行材料的審核,直至找出問題后才可進行后續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公證審查將直接決定著公證業務的風險性,必須進行自我監督,從多個角度來約束公證員的行為,強化公證員的意識。
當前公證爭議案件頻發,使得公證員的執業風險加大,探討公證風險的防范顯得日益重要。未來必須從多個層面入手,加強公證業務中的風險評估,探索引入責任保險機制,創建科學化的公證賠償機制,規范公證流程,進而真正做到預防并規制委托公證中出現的風險,充分保障權益人的權益。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各部門以及公證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委托公證業務會得到更好的規范和發展,委托公證工作也會呈現出嶄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