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福建省福清市公證處,福建 福清 350300
股權的轉繼承公證是一件非常麻煩的工作。因為在股權繼承公證的過程中,公證人員需要研習相關的法律條規,完整的掌握公證所需要掌握的實際情況。以及對當事人、當事人所要公證的股權公司內部存在的制度條文進行整理和分析,既要用經驗去分析理論,也要以理論分析條文。這是因為我國的法律條文中,并沒有對股權繼承做出太多的相關規定。因此,還需要公證人員對往期的公證案例進行相關的分析匯總,向過去的案例實踐中尋找相似的案例進行參考和分析,確保股權的繼承公證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
股權的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企業人事責任,也稱股東權,一種是經濟收益,即股權權益。這是因為股權是股東因為出資或給予公司幫助,而對公司享有的綜合性權利,股東能夠通過自己在公司的股東資格,從公司每年賺取的利益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分紅,甚至還擁有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這也就是股權和股東權的區分。而股權的繼承公證,通常是指因為自然人股東死亡,由股東的繼承人取得股東的股份或者公司的股東權,也就是公司的股東資格,或者是股份所代表公司年度分紅利潤。因為股權擁有的人身、財產這兩種屬性,所以在股權繼承公證的過程中,股權繼承既可以是人身權益的股東資格繼承,也可以是財產權益的股份繼承。為了能夠保證當事人的權益,需要由公證機構對股權繼承的事實內容給予確認,并給出具體的公證文書,保證股權繼承的合法權益性。
在我國,因為對于股權繼承的內容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參考,這就在辦理股權繼承公證時候,就會遭遇公證內容定位問題:自然人股東去世之后,遺留在企業的股東權利,是責任資格,還是股份紅利;更專業、更準確的說法就是,公證人員在進行股權繼承公證辦理的時候,是通過公證確立為股權繼承公證內容,還是股東資格繼承公證內容。這不僅僅是法律所包含的范圍,也是公司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股權紅利、股東資格的處理難點[1]。
根據筆者查閱《公司法》、《物權法》、《婚姻法》、《擔保法》等法律條例,以及查閱的過往及近期的股權繼承案例分析來看,股權繼承中所謂的“股份紅利”和“股東資格”,應當是由繼承人自身的能力階段決定的。
舉一個股權繼承案例:某公司的一自然人股東死亡,由其十四歲之子繼承股權,而這個時候,在辦理股權繼承公證的公證人員除了依據法律條文、公司制度、自然人股東的遺囑之外,還需要考慮到當事人,也就是其子本身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而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年滿十八周歲方才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因此,在辦理案例中的股權繼承公證的時候,公證當事人受自身的年齡(十四歲)限制,并不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所以只能進行股權紅利繼承公證,至于相應的企業股東責任資格,需要等到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時候才能擁有[2]。
股權是自益權、共益權相結合的綜合體,其中,自益權是股份紅利,共益權是股東責任資格,所以股份是典型的財產權、人事責任權相結合的權利,所以共益權在一定程度上又屬于非物質財產。所以,在夫妻之間的股權繼承公證分析中,自益權,也就是股份紅利,作為一種財產權利,通常會被歸納到夫妻財產中的內容。在夫妻進行股權繼承公證的時候,需要對股權的轉讓請求權、股息紅利分配請求權等相關權利進行合理的分配。而共益權則指股東責任資格,是自身利益和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相結合,通過各自行使自己的股東權利讓公司盈利,繼而提高自己的股份盈利價值。
根據我國的《婚姻法》中對夫妻財產的規定,未進行財產公證的財產部分,都屬于夫妻之間的共同共有財產。其中,財產兩個字就非常值得思索和考慮。因此,在辦理夫妻之間的股權繼承公證的時候,就有一個如何認定股權中的夫妻共有問題。而股權繼承中的股權紅利和股東資格作為物質財產和人事責任分析,《婚姻法》中所規定的“夫妻共有財產”應當屬于股權紅利這一部分。因此,在一般的夫妻股權繼承公證中,公證的內容也僅僅是股權紅利,而不包括其中的股東資格[3]。
其實股權繼承公證的難點,主要還是公證的內容是在于股權中的股權紅利還是股東責任。想要提高公證人員的效率,讓制定的公證法案更加精確完善,具有相應的效力,就需要公司、自然人股東對股權的內容進行詳細的描述和分配。尤其是《公司法》,當前的《公司法》中對于股權的繼承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規定。比如說,仔細研看《公司法》第75條內容,就會發現《公司法》中對于股東資格的規定范圍比較模糊,對于股東資格的繼承規定也只是給予了一個可能繼承股東資格的大概說法,沒有對應的參考標準,也沒有硬性的法規條例。這就導致了在實際生活中,如果當事人、企業公司和自然人股東之間都沒有對股東資格進行明確的制定,這就會導致兩種情況的發生:一、股東資格隨股權紅利一起繼承;二、當事人繼承股權紅利,卻無法繼承股東資格。這其中可操作性過大,例如過去曾經出現過的“娃娃股東”案例,就是因為《公司法》中沒有股權繼承做出詳細的規定,從而出現的現實案例。
《公司法》中對于股權繼承的內容并沒有給予明確的標準,所以,在進行股權繼承的時候,公司內部對于股權繼承做出的制度和規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對股份繼承的資格造成相應的影響。不過,在公司內部基于股份繼承限制的時候,也需要注意對法律的遵守,雖然公證人員在辦理股權繼承公證時候,會優先考慮股東公司的規章制度內容,但這個前提是,公司的規章制度必須符合法律要求的,沒有違反法律中強制性規定的股權繼承條款內容。舉個簡單的例子,就上面某公司的股權繼承人系未成年人,沒有相關的民事行為能力的時候,公司可以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限制他直接擁有公司的股東權利,對公司內部的決定作出干擾,但不能阻止他繼承相應的股權紅利,以及后續的經濟收益影響。
為了增強公證書的證明力,達到公證的“公平、公正、公開”的目的,也為了預防后續的人員責任糾紛,在公證的時候除了所需要對相應的股權收益、股東資格進行考驗和公證,并對其附帶的責任給予相同的公示和公證,讓當事人能夠清晰的了解對應的責任內容。這不僅僅是公證所包含的責任,在《公證法》中,第 27條的內容中就已經對此有所規定:規定公證機構在受理公證申請之后,需要清晰的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內容所具備的法律意義、法律責任,以及后續可能產生的法律責任等等。以及公證過程中,對相應的股權、股東責任義務內容給予告知,確保當事人對其中的義務內容、責任內容都清晰明了,并明白自己繼承股權所要承擔的責任或者后果等等。因為股權和其他的財產內容不同,還需要當事人在進行公證之后去相應的機構、公司進行相應的股權變更。
依據國家對于股權繼承的法律和程序,為當事人提供相應的法律咨詢和公證服務的過程。因此,為了提高公證機構的服務質量,就需要提高公證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公證人員對《繼承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掌握程度;提高公證人員的服務素質,維護公證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盡量讓公證當事人能夠明白股權繼承公證中所存在的各種隱患和問題。這也是提高公證機構的公信力度,加強公證機構在市場中的威信力,提高我國的法律影響力度。
綜上所述,對現在的企業股權繼承公證難點,想要得出破解的方法,就必須提高我國法律的內容制定,以及各個公司章程的內容制定,也要對公司股權繼承的公證內容給出相應的限制和規定,以此保證公司的股權帶來的權利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