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山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培養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要求我們在專業教育中注重思想政治育人,不能忽視專業課教師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專業教師要承擔起思想育人的重要職責。法科學生在未來大部分從事法律工作,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尤為重要,這事關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之塑造。法學教育中,法理學作為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在塑造學生的法律人格、法律思維和法治觀念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為這門課不僅承載著知識的創新以及專業素養的培育,還擔負著對國家人文精神和主流價值觀的號召,是對社會主義法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塑造和完善。
對于法科學生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這是因為法理學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它研究法學的一般理論,即研究法律現象的一般性、普遍性問題。涉及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在內的整個法律體系,包括立法、行政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在內的法律運行全過程。其他部門法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原則都來源于法理學,所以法理學就是法學的基礎理論,是法學的方法論,是學生學好其他部門法的基礎。
法理學體現著特定社會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的理論依據。首先法理學深受一定意識形態的影響,法律人所秉持的思考、觀察、判斷和解決法律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著其所接受的意識形態。其次法理學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法學的根基和靈魂。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就是當代中國法學的意識形態,是我們平時教學中需要向學生弘揚的法治理念。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堅持“一課雙責”,各門課程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又要注重價值引領,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2]所以,課堂上我們應該努力傳播當代中國的法學理念和價值觀,應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培養德法兼修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才,這既是一項專業教育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職責。
法理學是法科學生學習法學的基礎,這門課既教授學生基本的法律概念,同時又講授法的起源和發展、法的運行、法的價值以及法與社會的關系,體現著特定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對于形成法律職業者的法律思維和法律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視其中的知識建構和人格塑造。這一過程就是專業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有機結合,二者相得益彰。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忽視價值觀教育就背離了法理學的價值初衷,學生就會變成只會死記硬背法條的法律機器,缺少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在具體實踐中處理法律問題時往往脫離社會實際,背離傳統倫理觀念,不能把依法治國理念完美地貫穿于日常工作中。更有甚者,有些法律工作者知法犯法,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更是法學教育的悲哀。所以有必要在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加強對法科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僅僅靠大學里開設幾門思想品德教育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是要在重視思想品德課的同時,注重在專業教育中滲透育人的觀念。據調查,學生對世界的看法和價值觀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專業課教師。這一方面在于以往思想品德課的單純說教令學生產生了厭倦。另外專業課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貫穿價值理念有潤物細無聲之得天獨厚之條件,所以要充分發揮專業育人的重要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在專業教育中體現和加強品德教育,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才能切實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法學人才,而偏廢任何一個方面都會使教育出現瘸腿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在法學的16門核心課程中,法理學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法理學提供給學生以觀念、價值和準則,是法學學生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而我們的法理學是馬克思主義的法理學,體現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吸收借鑒西方法學理論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的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觀,是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理論基礎,學好法理學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在法學教育中一定要充分發揮法理學這一重要教育平臺,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將社會主義法治的理念、將公平正義的觀念、將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觀念教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知識正確處理實踐問題。避免出現生搬硬套法條,或者片面追隨不切實際的西方法治理念,這些都會有悖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和展開。法學專業教師一定要牢牢把握這一德育平臺,深刻闡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讓學生認同社會主義道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德法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才。
法科學生作為未來的法律工作者必須有正確的法治觀。大學生正是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接受了什么樣的法治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方法。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現實社會中各種封建思想仍有大量遺存,人治思想和法律工具論仍有市場。所以幫助法科學生擯棄陳舊的傳統理念,形成社會主義法治觀至關重要。人治思想就是否定法治,而法律工具論是人治思想的又一體現,把法律作為工具而不是目的,具有不確定性和隨意性。而法治克服了人治的弊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人們的行為模式以法律來調整,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些觀念都體現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中。法科學生就是要接受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形成公平正義的理念,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在社會實踐中保護權利,伸張正義、打擊犯罪,以法治為信仰,努力創造公平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而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需要去宣傳和普及。作為未來的法律工作者首先要系統的接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心中要有對法律的信仰,拒絕各種有害的封建理念,秉公執法,嚴格依法辦事,才能推動整個社會向法治的良性發展。如果我們培養的法科學生沒有正確的法治觀念,缺乏法律信仰,就不可能推動依法治國的有效開展。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好法理學這門課在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作用,要突出法理學的德育效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法律規則、原則背后負載和隱藏的社會主義的法治價值和理念,幫助其養成社會主義法律信仰,能夠正確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維護人性尊嚴和法治的權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法律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員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包括了職業行為規范、道德品質和調整法律工作中社會關系的道德規范。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工作良性發展和運轉的重要保證,而不良的法律道德則會破壞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容易導致行業道德敗壞和不正當競爭。同時法律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對法科學生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著名法律教育家孫曉樓先生曾說,法律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學問,才可以認識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會的常識才可以合乎時宜地運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資格來執行法律”。[3]法律職業道德要求法律工作者忠于法律,依事實為準繩,以法律為依據,遵守法律程序,平等對待當事人,公平公正處理法律糾紛。這就要求我們培養法律人才的法律思維能力和人性的良知。針對法律思維能力,首先我們要充分利用法理學中的法律職業介紹和法律方法的講授,培養學生對職業操守的敬畏,運用法律術語進行思考,嚴格程序意識,利用邏輯思維,采取保守慎重態度,堅持判斷非此即彼的法律上的求真。同時在良性人知方面,要培養法律人的人權思想、平等觀念,要明確法治應是“良法之治”,社會主義的法治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以民為本”和“公平正義”,這也是法理學應該帶給給學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法理學就是法學價值觀教育,是法學的道德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
總之,要培養德法兼備卓越法律人才,就必須重視法理學的德育作用,充分發掘法理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找準合適的切入點,發揮課堂思政的作用,運用合理的模式,既發揮法理學在培養法律人才中的專業基礎學科作用,又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發揮法理學的課程思政作用,于無聲中潤物,圍繞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從全方位、從全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使法學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使法理學成為法學專業教育中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育人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