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藝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①和教育部《關于2017-2020年開展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通知》均指出,要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實驗教學深度融合,就必須不斷加強高等教育實驗教學優質資源建設與運用,加強虛擬仿真技術在法學實驗教學領域的運用。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其中,“一大”指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可見,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已經從重視建設、應用的第一階段進入了重視融合、創新的第二個階段,即“教育信息化2.0”時代,然而,在此背景下的法學實驗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標準中明確要求,“其中實踐教學累計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15%”②。即便如此,在理論課學時不斷壓縮的背景下,實驗課學時往往難逃被一壓再壓的命運。正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有通過實驗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際,學生們對純理論的東西,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應當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
長期習慣于傳統的“專業教師填鴨式講授—學生被動式接受”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法學實驗教學這樣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難以接受。然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固然能讓學生短時間內對專業知識體系有所了解,但對一些專業疑難問題,如果僅僅通過傳統的知識講授,恐怕一時無法讓學生完全理解。
“法律是實踐的藝術”③,“法學是世俗的學問,甚至很多是實踐性的、技術性的”④,傳統法學實驗教學信息容量小,實驗系統難以反映真實的現實法律生活,且由于“法律問題是沒有柵欄的,不會出現純而又純的民法問題、刑法問題,法律問題的實際解決需要各部門法的協同作用⑤,而在大部分課堂上,受制于課堂時間以及強化目的的限制,專任教師僅對當時講授的部分知識點進行針對性實驗訓練,以至于法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和深度不夠。
裹挾于上述種種困境之中,法學實驗教學如何突圍?筆者認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法學實驗教學,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先進性。
1.有助于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法學實驗教學深度融合。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社會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也為法學實驗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⑥中國法學教育應當具有更宏大的發展格局,注重法學教育在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變化。⑦尤其是在當前一流學科建設如火如荼的時期,法學教育更需要與現代信息技術接軌,大力推進現代技術與法學實驗教學中的深度融合應用。
2.有助于拓展法學實驗教學內容廣度和深度。近年來,我國法學教育迅速發展,法學院系的學生規模急劇擴張,有數據表明,我國現階段開設法學專業的高校有650所左右,在校生總量達70萬人。⑧傳統實驗教學往往受制于場地、師資等限制,無法惠及每個學生。而虛擬仿真實驗系統中被預先裝載了海量的區分不同專業方向以及難度等級的實驗項目,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與學生能力匹配的實驗項目,逐漸深入教學,不斷拓展實驗教學的深度。
3.有助于延伸法學實驗教學時間和空間。前已述及,在理論課教學課時不斷壓縮的背景下,法學實驗教學的課時就更加難以保障,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法學實驗,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充分利用學習者的課外時間完成,進而改變原有不停看書背法條的學習模式,從而延伸法學實驗教學的時間和空間。
4.有助于提升法學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傳統的實驗教學“重視流程的完整性,故而在實驗過程中就容易變成照著材料表演,毫無新意與生氣”⑨運用虛擬仿真技術于法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就是利用當代科技與法學教學進行緊密結合與交融匯通,就是采用更生動形象、直觀具體的體驗式方式進行教學,相較于傳統刻板的法學實驗教學方式無異于是提升了法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1.可視化和形象化的“沉浸式”⑩環境漫游,制造身臨其境感。虛擬仿真實驗綜合運用多媒體、大數據、三維建模、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智能化、動畫等技術手段,使學生進入高度仿真的現實場景,直觀形象、立體生動地體驗、感線與領略法律程序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的同時,學會專業知識的運用。
2.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法學實驗,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必非要占用課堂時間,也不必非要在局域網內進行實驗,而是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充分利用學習者的空余時間來完成。
3.全程模擬法律業務流程,大大提高學習效率。虛擬仿真技術能將發生在不同業務部門的法律業務流程預先有機串聯起來,學習者可以集中參與法律業務的全過程,避免了實際中學習者奔波于各業務部門之間的周折,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4.形成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智能化、泛在化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傳統法學實驗教學主要是在教師的布置下,學生圍繞某一特定學習目標,在線下完成,而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法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則可以隨時隨地,有心或無意地進入任何他感興趣的實驗項目進行體驗學習,并且充分感受到基于大數據發展的人機互動與交錯,促進法學思維與技術思維的交錯,形成以數據為中心的復合型法學應用數據思維方式,真正形成了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智能化、泛在化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均積極開發虛擬仿真教學應用系統,這些虛擬仿真平臺在教學實踐中,起到了彌補教學資源、提高實驗教學質量、降低經濟成本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等作用。筆者以我校自主研發的法學實驗教學系統(LETS)中的“關于陳愛英的民事訴訟模擬實驗項目”為例,簡述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實施過程:
此步驟由專門的實驗教師根據現實中的民事訴訟法律業務流程進行針對性設計,并由專任教師對其中的專業問題進行嚴格把關,進而抽象出相應的民事訴訟實驗流程。
該步驟中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任務由專任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進行設計,既可以是原創,也可以是對司法實務中的真實案例進行改編而成,但必須具體明確到每一環節的場景、人物形象、角色身份、每一角色的權限、可能用到的文件或模板、考察的知識點等。而后由專門的實驗教師將實驗項目按符合虛擬仿真實驗系統要求的方式進行裝載。
在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之前,通常需要專任教師提前在課堂上進行民事實體法知識的講授。例如,在進行“關于陳愛英的民事訴訟模擬實驗”中,需要講授相關的法律概念、特征等。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把圖片、文字、視頻等相結合,形象且直觀地展現實驗內容和實驗全過程,與此同時,如能在實驗之前,對學生進行實驗系統相關操作規程進行一定的指導,勢必事半功倍地指導學生正確的操作,從而流暢順利地完成實驗,增強體驗感。
此環節為學生在實驗系統每一環節的操作指南的具體指引下,進一步驗證所學理論知識,逐步完成實驗,并由系統自動記錄每一環節每一角色所作所有操作并自動生成實驗報告的過程。旨在進行痕跡管理,便于實驗后的反思與總結。
專任教師可以在實驗全過程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實驗結束后對學生所作實驗成果進行評價反饋,達到求真知、促發展,提升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目的。
[注 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黨中央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國教育砥礪前行的新坐標.其中,在教育平衡方面,強調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提高專業技能.
②普通高校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http://edu.china.com.cn /2018-04/10/content_50855831.htm,2019-9-16.
③胡平仁.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王瀚,主編.法學教育研究(第3卷)[M].法律出版社,2010:110.
④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機遇與挑戰[M].法學,2006(2):12.
⑤蔡立東,劉曉林.新時代法學實踐教學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8(5)(總第143期).
⑥張吉豫.面向未來的人大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J].人民法制,2018,8:49.
⑦周佑勇.雙一流背景下理工大學發展法學教育的學科需求及思路[J].人民法制,2018,8:27.
⑧吳漢東.法學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與中國道路[J].中國大學教育,2016(1):15.
⑨李勝利,李雯.結合理律杯模式完善模擬法庭教學法的若干思考[J].高教論壇,2014(10):52.
⑩李伯軍.國際法雙語教學模式芻議[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