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志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山東 東營 257061
電子訴訟是信息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發展和推廣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全新訴訟方式,符合現階段人們追求效率和簡約的基本需求,正在成為一種全新的訴訟潮流。電子訴訟形式豐富多樣,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訴訟產生了比較大的沖擊,常規的訴訟程序以及訴訟的基本原則在新形勢下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為積極適應電子訴訟的全新模式,相關機構應當加強分析和研究,尋找電子訴訟與傳統訴訟的結合點,明確電子訴訟存在的不足,制定完善的解決方案,推動訴訟方式的便捷化改革,實現訴訟效率的全面提高。
電子訴訟是在信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全新訴訟模式,通過在民事訴訟的全過程或部分主要環節采取電子化的模式完成訴訟過程。我國電子訴訟發展時間較短,司法部門經歷了由被動采用到主動進行適應的過程,其主要應用環節包括訴訟全過程電子化和訴訟環節電子化,目前尚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值得深入研究[1]。
將電子信息技術應用與訴訟的全部過程屬于訴訟全過程電子化,這也體現了電子訴訟的整體性。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結合最新形勢,建立起了電子法院系統,業務范圍包括網上進行立案、公開、執行、審理、查閱卷宗等,信訪以及一審、二審等不同階段均能夠實現訴訟電子化,刑事、民事等不同類型的案件也可以實現電子化辦理。
將電子信息技術應用于訴訟過程的某個環節屬于訴訟環節電子化,這也體現了電子訴訟具備局部適用的可能性。目前,訴訟環節電子化包括舉證質證、審理、文書送達、立案。應用電子訴訟模式能夠在進行立案的環節與當事人事先約定時間,節省司法機關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在舉證質證環節采用電子訴訟改變了證據的提交模式以及載體形式,對傳統舉證模式產生一定沖擊。在庭審環節應用電子訴訟能夠通過視頻系統進行遠程庭審,節約審理成本[2]。
目前,電子訴訟在我國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迅速,利用先進的信息電子技術,提高司法建設水平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能夠推動司法體制改革深入進行,完善訴訟體系,對我國法制社會的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傳統的庭審模式,民眾有權參與旁聽,審判屬于公開審判。電子訴訟模式,庭審過程主要通過視頻系統完成,民眾在進行旁聽過程只能通過視頻圖像觀察當事人,如法院選擇不公開這些視頻資料,旁聽將無法完成。為解決此類問題,可將庭審過程通過互聯網進行直播,將庭審的證詞以及庭審的具體過程在網上公布,這也使旁聽民眾無需要親臨現場,便可以詳細了解案件庭審全過程,避免了電子訴訟對司法公開產生的影響[3]。同時,傳統的民事訴訟模式之下,當事人需要親自到法院進行口頭起訴,并提交訴狀和副本等材料。電子訴訟模式下,訴訟可以在任何時間段完成,當事人無需親自到法院,也不需要提高訴狀和副本,這種全新的模式能夠節約當事人的時間,提高法院工作效率。
傳統的庭審模式下,當事人、訴訟人、法官均需要出庭,當庭進行舉證,這也是司法審判的直接原則。全部的訴訟過程需要口頭言辭作為支持,無明確口頭言辭,法官無法審判,這種原則屬于言詞原則。利用直接言詞原則,法官能夠準確觀察到證人、訴訟人、當事人的面部表情和基本法庭行為,便于做出正確的審判。電子訴訟模式基本打破了這種原則,這也是需要深入進行司法研究的問題。
傳統的民事訴訟模式中,當事人需要經過開庭前的詳細準備,當庭提交證據,法官通過調查取證做出公正的判決。電子訴訟采取網絡提交證據的模式,當事雙方無需見面便能夠獲取證據。當事人在庭審過程中可通過網絡系統視頻出庭參與審判,因此電子訴訟為當事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電子訴訟導致證據的形式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紙質證據或無物證被電子簽名、聊天記錄、電子郵件等取代,案件相關的視頻以及照片也可以作為證據。電子訴訟采用的證據需要上傳至網絡,存在被篡改的可能,存儲也有比較大的難度。另外,電子訴訟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實現資產拍賣以及資金凍結,案卷存儲更加方便。
電子訴訟中采取的證據均為電子化的證據,沖突的物證以及紙質證明均被轉化為電子形式,掃描產生的證據與原始證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也使民事訴訟法中要求的提交證據原始物件存在沖突。電子訴訟中采用的網絡出庭模式也與常規當庭作證存在沖突,這些因素法律因素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將會對電子訴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4]。
推廣電子訴訟,需要有相關法律制度作為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視頻出庭需要滿足自然災害、路途遙遠、健康原因等要求,當事雙方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得到批準后可以采用視頻出庭的模式。現階段,我國法律體系對電子訴訟尚未作出系統化的規定,電子訴訟不夠規范,在訴訟證據的審查以及提交過程中存在諸多需要完善的環節。
電子訴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相關部門應當積極應對,及時進行法律體系的調整。為提高司法服務質量和有效性,需要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通過構建智慧法院,建立網上法庭等模式,不斷改善司法部門工作質量,提供工作效率。在推廣電子訴訟的過程中,針對現有法律體系與之存在的沖突,需要適當進行修訂,使電子訴訟具備完善的法律依據,促進電子訴訟的發展和推廣[5]。
在進行電子訴訟相關法律修訂的過程中,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基本經驗,結合電子訴訟的特點,制定出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法律體系。比如韓國法律部門制定了電子訴訟的文書使用法規,德國理發部門制定了司法通信的相關法律。我國立法機關在進行民事訴訟法修訂的過程中應當深入研究發達國家的法律體系,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專門的電子訴訟法律制度,并對民事訴訟法進行必要的修訂。
同時,法院為適應電子訴訟的全新模式,也需要作出必要的調整,制定完善的電子訴訟程序。立法機關需要針對電子訴訟存在的問題以及實際發展情況,大力規范電子訴訟的發展。在調整過程中,當事人可自由選擇遞交電子或非電子訴訟文書,被告人的答辯狀也可以采用電子形式,提交答辯狀和副本的時間為15日內。當事人可采取電子模式提交執行申請,有效節省時間。文書送達經當事人同意后,可將調解書或判決書采用電子郵件等方式送達,這種模式在一審或二審中均可采用[6]。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后,可采用視頻系統進行庭審,同時注意保證網絡通暢和安全。
為保證電子訴訟的發展以及合法性,需要制定完善的電子訴訟法律體系,對現行法律制度作出必要的調整,確認電子訴訟的合法性。立法機構應當加強調研,結合訴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專門的電子訴訟法律制度。比如在提交掃描產生的電子證據時,應當對電子證據文件的大小、清晰度、格式作出必要的規定,適當調整證據原件的使用原則,也可引入第三方機構鑒定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在庭審以及其他訴訟環節,需要保證電子訴訟過程的公開透明。針對立案以及一審、二審等各個環節也需要加強管理控制,以此來體現出電子訴訟的優勢[7]。
針對電子訴訟與傳統訴訟方式之間存在的差異,需要準確把握好尺度,通過調整法律制度緩解二者之間存在的沖突。重點開展電子訴訟證據的調整,人民法院在進行調查研究后結合案件情況可以對電子證據進行認定,也可以采取公證處出具公證文書的模式,在庭審過程中需要保證認定的電子證據具備足夠的法律效力,對方當事人在沒有充分證據提交的情況下無法反駁。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電子訴訟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電子訴訟尚處于探索研究階段,為此相關結構應當深入分析電子訴訟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制定電子訴訟的針對性法律制度,大力開展信息化法院建設,提高電子訴訟的應用范圍,在保證司法公正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電子訴訟的應用水平,力爭提供優質的司法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