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旭環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法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我國的民事訴訟公告送達是一種擬制送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官因為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其他無法送達的方式送達法律文書,進而拒絕裁判,阻礙訴訟程序的進行,這有利于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訴訟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解決糾紛的方式之一,公告送達制度的設立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權利,解決人民訴求。在司法審判實踐中,民間借貸糾紛,離婚糾紛等案件需要公告送達才能進行,就不需要司法人員遠赴外地,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司法資源。所以,我國民事公告送達制度對我國的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也會存在許多問題。
公告送達是一種擬制送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送達,當出現法定送達的情形時,可以適用公告送達。公告是指人民法院通過登報、張貼公告、在信息網絡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等方式將訴訟法律文書的相關內容公之于眾,并告知受送達人。公告送達的方式只有滿足“受送達人下落不明”和“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等條件方可啟動。這是送達手段中的最后一種方式。公告送達的適用規定,在保護當事人的民事權益下,仍可以確保法定程序正常進行,具有非常高的實踐、實用價值。
1.適用條件具有法定行。即采用公告送達的方式進行,必須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只有符合“當事人下落不明”,或者其他的法定方式無法完成送達,才能采取公告送達的方式。
2.送達結果具有推定性。公告送達的完成在法定的公告期(60天)滿后,就視為送達完成,這樣一來就不會考慮受送達人實際是否收到法律文書,這是一種推定的,擬制的送達。
3.送達程序具有合法性。人民法院要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選擇公告送達的方式,法院應本著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做出合法合理的判斷,提高送達結果的法律效力。
我國的法律對于民事訴訟公告送達“下落不明”的條件沒有給出清楚的、明確的表述,司法人員在實務中也是各執己見。在現實當中,經常會有原告所提供的被告住址無法被查到,通過移動設備聯系被告,要么是電話號碼錯誤,要么是沒有電話的問題,這些被認為是被告下落不明。從法律漏洞的角度看,公告送達的條件被擴大理解了。這就在無形當中導致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使得在實務當中以公告送達方式的數量增加。而且對于“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一個是當采用了最有效的方法沒有送達完成,此時可以用公告送達的方式,在現實中這種做法更切合實際,在司法實務中也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另一個是當采用了所有的方式還沒有送達完成,此時就可以用公告送達,這一做法會嚴重浪費司法資源,導致訴訟效率低下,長期留置案件,使得原告的合法利益難以得到保障。由此可見,為了適應實踐快速發展的需要,構建公平、良好、高效率的司法平臺需要法律對公告送達的適用進行詳細、明確的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了自公告發出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而在司法審判實踐當中,在公告送達之前,法院送達人員會盡最大努力找尋受送達人,以此來達到“下落不明”這一條件,在找尋受送達人這一過程當中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導致公告送達的時間要遠大于法定時間六十日①。公告一般由專業領域的報紙刊登,這就導致了受送達人知曉公告送達的內容在時間上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外,在民事訴訟中,如果受送達人需要公告,那么就需要進行開庭和判決兩次公告,在公告時間上就需要120天,再加上辦理其他手續的時間,就會導致審理期限延長,需要辦理的案件在六個月內也很難完結。這就反應了司法效率的低下,原告的心理訴求難以解決,原告的時間也被白白浪費,糾紛難以解決。由此可見,為提高司法效率,有效解決糾紛,需要法律對公告送達的期限進行相應的調整。
公告送達在德國有相應的補救措施,當一方當事人被設計,造成了公告送達,被設計的當事人一方能請求恢復原來的狀態,并附帶提出憲法抗告,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而在我國司法實踐當中,當事人在收到公告送達,絕大部分是缺席審理的,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因為收到送達公告來參加訴訟,當判決結果生效,當事人得知自己需要承擔責任或者法院強制執行時,這時候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了判決,此時要服從判決結果。判決生效之后,需要承擔法律后果的當事人一方即使有抗辯理由,也不能挽救了,因為我國的法律在公告送達的補救方面存在漏洞,也沒有制定和異議有關的相關制度。需要承擔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如果還想保障自己的權利,就只能通過再審程序,而在我國的司法審判中,只有證據充分的情況之下,再審才能順利展開,否則,再審程序是不會啟動的。由此看來,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就需要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以及存在的問題,制定公告送達的異議及補救制度來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送達信息一體化平臺是指全國性的能夠送達公民個人信息庫并對送達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查找等操作系統的總和。通過這種方式法院能夠準確掌握信息源,大大提高公告送達的效率。例如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利用公安系統、阿里巴巴系統獲取當事人的相關信心,進而公告送達,但這也僅僅是地方法院的嘗試,因此構建送達信息一體化平臺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對于前文中存在的適用條件模糊的問題,通過送達信息一體化平臺能夠更全面、更方便地查找當事人信息,這有助于減少公告送達的適用、遏制濫用。對于通過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情況被平臺記錄,進而作為公告適用送達的原因和經過的證據,這有助于增強程序的規范性,減少了公告送達的濫用現象。
在司法實踐中,公告的時間過長會影響整個案件的審限,無法體現公告送達的公正及效率。當前學術界呼吁模仿德國,主張縮短公告期。德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六條規定了有傳票的書狀,從書狀本節最后登載于公開的報紙時屆滿一個月,視為已經送達。書狀不包括傳票時,在書狀張貼于法院公告牌慢兩周后,視為已經送達。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公告送達的相關內容。在當前的司法實踐當中,公告送達最終是和公告期限,公告的方式密切相關,公告送達時間過長會影響整個案件的審限。對于那些類似于推定送達的公告送達,時間不宜太久,否則難以體現出效率的價值②。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很快,筆者認為,我國應該結合本國的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此基礎之上,借鑒德國的經驗,我國可以適當縮短,以此來適應我國的訴訟制度。
在前文中,德國有相應的補救措施,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形成我國特有的公告送達的異議與補救制度。在司法審判實踐當中,在公告送達期間,如果受送達人出現并且能夠證明以下兩種情況,那么受送達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異議,也可以要求用其他的方式去送達,這被稱之為公告送達的異議制度。第一種情況是另一方當事人是由于故意向法院提供虛假信息,即不正確的地址,法院因此導致公告送達;第二種情況是法院適用公告送達不符合法定的適用條件而進行了送達,當受送達人提出異議,法院要積極去調查受送達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屬實,再確定是否更換送達方式,這樣一來就保護了受送達人的利益,這是法律對受送達人提供了補救措施。而當公告送達完成,法官開庭審理的時候,使用了缺席開庭的程序進行審理判決,如果受送達人在這個時候出現,并能證明另一方當事人提供的住址是錯誤的,或者法院采用公告送達的時候有瑕疵,那么受送達人就有救濟的機會。而在判決生效的條件下,受送達人也有相應的救濟機會③。法律應規定相關的采用不適當公告送達的案件中,受送達人有權要求法院重審。同時,對于出現的公告送達問題,當事人也要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
我國1982年《民事訴訟法》中就有公告送達的相關規定,從1991年到2019年間這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公告送達制度在相關法律領域、司法解釋領域,越來越規范,這標志著我國的民事訴訟公告送達制度一直在進步。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立法又具有滯后性,這就導致公告送達會存在一些問題,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措施。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民事訴訟公告送達的三個問題,即適用條件不明確,公告時間長,缺乏公告送達的異議及補救制度,與之對應的三條建議分別是構建信息一體化平臺,縮短我國民事訴訟公告送達的公告期,制定公告送達的異議與補救制度。希望我國的公告送達制度越來越合理,更好地推動民事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更好地滿足老百姓的心聲,切切實實體現人民的利益,相信在未來的法治道路上,中國會走的越來越好。
[ 注 釋 ]
①宋娟.民事訴訟送達難及其對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法學院,2017.
②宋娟.民事訴訟送達難及其對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法學院,2017.
③薄迎.民事公告送達制度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法學院,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