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陽
吉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吉林 長春 130000
2002年,為了進一步明確政府采購合同過程中所應注意的事項以及規章制度,我國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這意味著我國政府在進行合同采購時有了基本的法律框架進行支持,但是通過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政府采購法》的實施效果并不完全讓人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國政府采購法律體系建設滯后于社會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所導致的。具體來說,由于政府采購合同法律制度在系統性以及科學性上與預期存在差距,導致我國所頒布的《政府采購法》在輔助構建政府采購框架時遇到了一定的困難。
2002年頒布的《政府采購法》中明確指出:政府進行合同的采購是屬于合同法的管理范疇的。這一定位的確立是《政府采購法》編寫過程中的主要成就,通過這一定位的確立能夠為政府采購合同法律制度的構建打下夯實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合同法律制度構建時,應以實現“平等主體間民事權力義務關系”為前提,按照合同法的規則以及合同法的精神進行相應框架的構建。一般來說,一份合同從起草到失效需要經歷合同設立、生效、行使、變更以及終止等幾個過程。相較于普通的合同采購,政府采購這種方式具有其特殊性,在進行合同訂立時所需要進行的流程較之于普通民商合同更為復雜。在政府合同采購法律體系以及框架的管理下,采購合同的法律制度就是針對采購合同生效、履行、變更以及終止等方面而建立的。
我國《政府采購法》上規定政府在進行合同采購時需要采用書面形式來進行合同簽署。采購方人員與供應方需要在成交通知書發出后的三十天內進行政府采購合同的簽訂。成交通知書以及中標書對供應方具有法律層面上的限制,因此在供應方想要對成交結果進行改變或放棄已約定成交項目時,應當承擔違背中標書以及成交通知書所帶來的后果以及法律責任。但是我國《政府采購法》并沒有明確標注采購合同成立生效的具體時間,同時,法律條文中也沒有明確說明條文中的“法律效力”是哪一種效力、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是指什么。總結來說,《政府采購法》中缺乏政府采購合同具體的生效時間、違背合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這就導致在實際應用《政府采購法》進行合同采購時,任何一方當事人出現違約行為無法判定其違約行為發生的具體時間,從而無法落實當事人違約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大小以及具體方式。在《合同法》中,在合同生效前后發生違約以及過失行為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大小相差極大,締約過失的責任偏重于對受害一方當事人損失進行幫助和救濟,而違約責任則將救濟重點放在了受害一方當事人通過合同履行預估獲取的利益。倘若不對《政府采購法》關于責任界定進行明確的規定,這種模糊地帶現象還會繼續存在,將影響我國政府合同采購的順利進行和發展。
我國《政府采購法》中對進行政府采購工作人員的權利進行了限制,其權利主要包括:督促供應方交付保護金;對合同的部分轉讓、變動、終止權、法律允許范圍內追加合同金額以及對供應方產品進行驗收等。與之對應,供應方的主要義務則包括交納保證金、允許采購方進行合同的部分變更以及終止、在合同約定的時間以及地點組織采購方進行驗收等。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政府采購法》里賦予供應方的唯一權利是要求采購方依照合同條款履行付款義務,而對采購方的義務,即支付合同金額沒有進行時間以及方法上的限制。這就使得在進行政府合同采購時,供應方的地位極為弱勢,相關法律條文里所闡明的公平原則難以有力實現。倘若不對這種情況進行及時的處理,過度強調政府采購的公益性而忽略供應方的基本權益,長此以往會導致矛盾頻發,政府公信力將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政府采購制度價值受到影響。
上文提到,我國《政府采購法》將合同部分轉讓、終止、變動的權力賦予了采購方一方,但是《政府采購法》卻沒有明確規定進行合同部分轉讓、變動以及終止時的適用條件。查閱我國《政府采購法》第7條第11款可知,對合同部分轉讓、變動以及終止的適用條件表述如下:政府采購合同將侵害國家利益以及社會穩定時,采購方有權利進行合同的部分轉讓、變動以及終止。而沒有明確說明何種情況屬于“侵害國家利益以及社會穩定”的范疇。這就使得采購方在政府合同采購活動中占據相對優勢。具體來說,首先,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采購方在合同采購活動中擁有較多權利,但是所需履行的義務較少,這種情況賦予采購方過大的自由,可能導致個別圖謀不軌采購方利用這些權利進行有損國家利益的采購;其次,供應方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過重,一旦被政府定性為違約,就需要同時承擔民事責任以及法律責任;第三,在政府合同采購中,盡管供應方與采購方均屬于合同主體,但是供應方普遍忌憚采購方其采購身份之外的行政身份;第四,我國現階段還未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購合同監督管理機制,采購方在進行合同采購時只需要備案而不需要審批,這就為采購方隨意行使權力提供了便利。以上的這些不對等導致采購方在進行合同采購活動中處于優勢地位,同時由于相關法律條文對采購合同變動表述存在模糊,供應方想要在合同采購時發揮其主體的身份也會受阻,導致采購方擁有濫用權力的可能。
如在進行政府合同采購時,供應方和采購方公認以采購合同生效的時間以中標以及成交通知書到達供應方的時間為準,那就需要根據合同生效時間來進行中標以及成交通知書送達期限的確定。通常,參與政府合同采購的供應方不會對采購商承諾期限進行說明,所以有必要通過法律條文明確進行約束,確保成交通知書在規定的范圍內完成。通過法律條文進行說明后,倘若采購方、供應方在規定時間內拒絕簽訂與另一方的采購合同,則可以視為違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政府采購人員需要對不簽訂合同書以及延遲履行合同等情況的違約金額進行標明。同時,在確定采購合同的生效時間后,若供應方拒絕與采購方簽訂政府采購合同,將被視為締約過失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締約過失責任。
為切實提升政府采購的公信力,應規范當前政府采購合同的必備條款,并對政府采購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合同部分變動、轉讓以及終止適用條件進行更加明確的規定及說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在適當平衡采購方與供應方的權力義務。上文提到,我國法律沒有對采購方進行部分合同轉讓、變動以及終止的適用條件進行說明,同時,采購方的權利過大,應承擔義務較小,都造成了政府合同采購過程中采購方與供應方地位不平等的情況。針對以上這種情況,首先需要對采購方單方面行使合同變更、轉讓、終止時的適用條件進行明確;其次,要對供應方提出合同變動以及終止時的適用情形進行說明,從而提升供應方在合同采購過程中作為主體人的基本權利,并且通過將適用條件進行說明,還可以有效降低采購方濫用權力的風險。另外,針對采購方權利過大、義務過小的情況,需要適當增加并強化采購方的義務。具體來說,有必要明確采購方進行履約時的注意事項以及付款期限和方式,另外,采購方在進行合同采購時需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審批,在進行采購方付款義務規定時需要切實考慮時間等因素,避免采購方借口審批、備案等待而不履行合同或延遲履行合同等情況的出現。
根據《政府采購法》,我國政府在進行合同采購監督的主要方式包括批準、審核、備案等。其中,涉及批準項目共一項(第5條第17款),即當合同變動時所需金額超過預算,相關監管部門需要進行再次審批。涉及審核項目共一項(第8條第21款),即采購方支付采購資金時對撥款申請書進行審核。涉及備案項目共兩項,即采購合同的簽訂以及中止。可以說,以上四個方面的采購合同監管難以起到相應作用,同時,由于當前對政府采購合同的驗收、評估、追責手段相對單一,進一步增長了采購方的以權謀私的可能。為了有效避免上述情況,可以嘗試和借鑒歐美國家的“政府采購合同監管制度”。結合我國依法治國建設進程中的公職律師制度、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制度,在進行政府合同采購時設立相應的“合同監管方”,“合同監管方”人選可以由本單位公職律師或駐單位紀檢監察員組成,參與到政府采購全過程,通過設立專職的“合同監管方”,能夠有效縮短監管范圍,提升監管效率,方便實現政府采購過程的公開化,效率化,更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健康、平穩、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