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輿論,是指公民在某時間與地點,對某行為公開表達的內容,基于趨于一致的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它是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應。而網絡輿論則是以網絡為載體的趨于一致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網絡輿論對公共事務進行監督是憲法賦予公民言論自由權的一種表現形式。輿論強調道德和精神上的自我約束,注重自發表達想法、交流意見,但也受到法律的限制。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
司法公正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其主體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其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
1.有利于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指司法的準則是遵守法律,除此之外,司法活動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或個人的干涉。在網絡還未如此普及之時,由于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司法機關內部活動一旦牽涉重大利益時,易受行政機關或社會團體、個人的干涉,這導致司法人員不依法辦事,嚴重破壞了司法的獨立性。網絡的出現使得諸如此類的現象呈現在公眾視野內,并接受網民自由的評論和監督。陽光成為了最好的防腐劑,領導干部懾于輿論壓力,也不敢再以權謀私,破壞司法獨立。
2.彌補法律具有滯后性的不足。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法律條文不能朝令夕改。這就導致法律不可避免的存在滯后性。網絡輿論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種不足。網民通過對實事的評析可以揭示和批判法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推動法律作出及時的調整進而發揮最大效用。這也為公正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有利于增強司法公信力。公民對法律熱點事件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法官審理案件的過程及結果也更為直觀和透明的為公眾所了解,這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另外這種公開顛覆了以往“打官司難”的認知,使公民信賴法律的力量,也樂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自身問題。
1.影響法官中立地位。法官在司法審判活動中,不僅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精準的適用法律,還應保證自身的中立性。即對于控辯雙方來講,法官應處于不偏不倚的中立地位,這樣才能使司法公正得以實現。而網民大多對法律沒有專業的了解,多憑借自身的經驗、社會倫理道德、案件表象等來評判是非對錯,主觀隨意性大于客觀理性。另外人往往容易對弱者產生同情心,甚至不惜犧牲強者的隱私來放大對弱者的權益保護,有些職業倫理道德淪喪的律師借此大肆渲染,企圖通過操縱輿論走向來左右案件的結果,給法官釋法明理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2.影響案件順利偵辦。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提出:“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這僅是對審判活動公開的要求。案件尚處于偵查階段之時,也是搜集證據、獲得線索的最佳時期,網絡的過度監督使偵查活動完全暴露于公眾視野下,不利于計劃的開展,也可能使得犯罪分子得知信息而采取手段與司法機關周旋,加大偵破案件的難度。
完善網絡輿論監督制度,主要可從兩方面入手:1.樹立新聞媒體行業內部的職業倫理道德。強調網絡媒體在報道法律案件時,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切不可為了博人眼球而曲解事實,褻瀆法律;2.加大對監督人員的任用。對于不計其數的網絡資料,應設立專門的崗位,聘請兼具科技能力和法律知識的專業人員對輿論內容進行監督。
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人民法院為了達到如下目的的手段:一是及時回應公民對法治建設進程的殷切關注;二是準確地向公民傳遞司法部門實時的態度和信息;三是將公權力的運行置于陽光之下,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和批評指正。該制度的設立為司法部門和普通民眾之間建立起了宣傳的橋梁,但也存在許多問題。筆者認為應作如下完善:1.制定該制度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相關實施細則和方法;2.提高新聞發言人的整體素質。合格的新聞發言人不僅應掌握完備的法律知識,也必須對社會學、新聞學等有所研究;3.變“單向發言”為“雙向互動”。即新聞發言人不僅傳遞了司法機關的信息,也要主動吸收民眾反應的問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最終結論更具民主性和說服力。
網絡法律法規的完善具體可分為:1.對網絡違法違規行為的懲罰予以細化,輕度違法違規予以民事和行政處罰,重度違法則追究刑事責任;2.增加網絡運營商的監管義務,一方面對于所言不實、惡意炒作的信息予以刪除,另一方面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將惡劣行徑扼殺在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