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
濟南三和司法鑒定所,山東 濟南 250000
人體功能完整實現的前提為四肢骨骼骨架的完整,同時因嚴重外力創傷引起的肢體缺失、損毀、離斷、在植無法成活;在診斷治療期間由于肢體創傷的嚴重性較大導致的缺血壞死、無法保留等;采取和生命救治有關的醫療行為,而必須進行的肢體接觸均定義為肢體缺失范疇,各類殘疾規范中已對此有較多的條款。
國外傷殘標準中,將人體四肢缺失合成為全身障礙性能喪失比,上半身的截肢占全身障礙的54-%70%之間。人體下半身的截肢占國外傷殘規范中的25-%50%之間,半盆骨切除為50%;髖關節離斷為100%;膝關節上段截肢占100%;中段截肢達90%;下段截肢達80%;膝關節離斷占80%;膝關節以下截肢占80%;踝關節離斷占62%。
《工標》中和人體肢體關節功能障礙包含肢體缺失伴隨關節功能障礙由一級至七級殘疾共有19條內容。《道標》中由一級至十級殘疾共包含18條內容,分級規范中自一級至十級殘疾中共包含20條內容。對于肢體功能障礙的區別,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融入關節強直固定、關節強直固定和非功能位的規范中明確指出:四肢任一關節強直固定于非功能位定義為7級傷殘;雙下肢關節均進行強直固定或功能全部喪失達90%;上肢一加下肢一關節的強直制固定或功能全部喪失達90%;一肢缺失,另一肢關節進行強直固定或功能喪失屬于90%,為三級傷殘;雙臂缺失、雙腿任意關節強直固定或功能喪失數90%,鑒定為一級傷殘。
其次,分級規范中明確規定,四肢大關節、骨關節損傷后以關節活動的受限,與合并周圍神經損傷后相關肌群的受損所導致的關節功能障礙評定方式。國外傷殘規范將關節活動的受限主要分為屈曲受限、屈伸受限、關節強直。
分級規范在對肢體損傷等級進行評定期間,相比傳統國家規范有了較大的范疇突破。對于肢體重要部位血管循環的障礙、創傷關節炎、慢性脊髓炎、關節假體置換有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對于青少年四肢骨折、骨傷評殘等有了更明顯的界定;骨折規范等級還綜合考慮雙臂的外形、外表于瘢痕對關節功能產生影響的情況。
《工標》中涉及的人體手部缺失或指關節功能障礙由二級至十級中共有14條內容;《道標》中自四級至十級中共有11條內容;《分級》中自四級至十級中共有10條內容。《道標》之中對人體手性能的缺失評價以國際手部外傷功能規范修訂版為基準,但同時人體趾關節活動障礙和對應掌握物缺乏相應的有效評價方式。除此之外,該規范中對于人體雙手功能缺失、功能喪失的程度按之前方式計算結果的累積相加得出。《分級》標準中對人體手部損傷的評價主要參照《公標》附錄中手功能缺損評估圖表的評價方式,即將平面分為四處。
《分級》規范中,對于手指關節功能具體分為非功能位強直、功能位強直、關節活動度小于1/2、參考值關節弧度大于1/2但小于3/4共三種。同時將不同手指關節功能障礙類型予以積分累加的形式進行相加,該評價方式簡化了手指功能喪失的評定規范,同時使得人體手指功能處于強直期間所占功能比例和手指完全喪失所占比例存在較大的差距。
《公標》中有關人體足部功能缺失或功能障礙五級至十級總共包含18條內容;《道標》中至六級至十級殘疾中共包含9條內容;《分級》規范中至六級至十級殘疾中共包含14條內容。《道標》中雖然對人體足部的功能缺失和功能障礙有相應的規范,但對于跖骨缺失和功能障礙的計算缺乏有效的評價方式;《分級》規范中對足部損傷的評價主要參照《公標》規范附錄中足部功能缺損評估的評價方式,同時缺失截面由遠至近分為五處。第一跖骨離斷占據人體下肢功能缺失障礙的20%,其它跖骨離斷占據人體下肢功能缺失障礙的5%。足跖關節離斷占據人體下肢功能缺失障礙的22%。
足弓通常有跗骨、跖骨及周圍神經結構組織組成的凸型上方弓部。足弓可具體分為內側縱弓和橫弓、外側縱弓和橫弓。足弓具有彈性支撐人體的作用,可以緩沖人體在行走、跳躍著地期間對足部所產生的沖擊力,同時還能夠保護人體足部的血管、神經組織免受壓迫。《分級》、《道標》中有關人體足弓結構破壞、功能障礙的評定內容基本一致。
綜合上述所言,隨著分級標準的制定和全面實施,其已成為司法領域對體制革新推進深化的鑒定關鍵。基于此,本篇文章中筆者針對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中有關人體四肢手足殘疾的相關問題展開了系列分析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