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妮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 雅安 625000
農民工返鄉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建設。但是大量農民工回流并不意味著一定能重新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如果農民工返鄉以后再就業失敗,重新成為失業群體,那么不僅大量剩余勞動力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還可能造成農民工形成心理落差產生不滿情緒,給當地的社會治安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完善返鄉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通過立法維護這部分群體合法權益,對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也顯得至關重要。
農民工大規模返鄉就業,主要受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等個人因素以及社會就業大環境的影響。第一,由于從小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農民工大多為初中及以下學歷,所以這部分群體總體文化素質低、創新力不足、綜合素質普遍低于城市居民。第二,部分農民工年齡偏大,身體不好,而城市企業密集的工作時間、較高的工作強度導致這部分群體的腦力,體力,精力上的減退甚至透支,因此一些農民工由于無法承受城市繁重工作的負荷,期待回到家鄉找尋更輕松的工作崗位。
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獲得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村消費水平,帶動農民收入水平,從而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而且還有利于將城市先進的技術引進農村,縮小城鄉差距,減少歧視,穩定社會秩序。
即使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但由于政策宣傳力度不夠、落實困難以及農民工自身存在的諸多原因,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創業的形勢并不樂觀。首先,農民工由于社交范圍窄,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同時對互聯網信息相對陌生,無法適時捕捉到就業信息。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農民工正是由于信息不暢通,而錯失了很多政府或當地企業發布的就業信息,創業的農民工更是由于無法獲取信息,最終導致就業創業失敗。第二,雖然有一部分的農民工在外務工期間已經受到了比較先進的技術指導,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絕大部分的農民工在返鄉再就業之前仍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或系統的職業技能學習,欠缺相應的就職能力,因而無法勝任家鄉的許多崗位。第三,由于返鄉農民工仍然屬于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低,法律知識基礎薄弱,農村的勞動仲裁程序救濟不力、勞動保障監察不力、欠薪欠保等諸多問題都嚴重侵害了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合法權益。
雖然國家在返鄉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構建方面已經有所行動,但是由于相關部門責任劃分不清以及分工界限不明,導致我國當前的返鄉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仍然殘缺不全、水平過低。因此,返鄉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必然要通過行政機關健全返鄉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以及立法機關強化返鄉農民工權益保障體系才能得以完善。
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信息系統的建設、定期開展職業培訓以及優化就業環境等。首先,政府應當將就業信息集中于一個平臺,而不是分散在各種雜亂無章的網站中,方便農民工及時獲取相關信息;其次,基于目前返鄉農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個人實踐能力有所缺失,定期開展相關職業培訓十分重要;最后,若想農民工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就業期待,優化就業環境也必不可少,如強化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等。
在權益保障體系中,主要包括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以及對《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予以修訂和完善。大部分農民工法律意識欠缺,在創業時遇到法律問題不知如何解決,就業時自身權益受到侵害也不知如何尋求法律救濟,再加上高額的律師費用也往往使農民工望而卻步。因此,幫助他們厘清創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問題,告訴他們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向返鄉農民工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現有法律如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反就業歧視法等均存在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保障力度不夠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落實相關政策從而維護返鄉農民工就業合法權益,最終實現返鄉農民工社會保障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