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煒寅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金華 321004
締約過失責任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其概念也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我國學界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認定仍未統一明確,學者們的爭議點主要在于劃分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有學者認為是“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或不想追認”,有學者認為合同有效時也存在締約過失的情形。綜合分析共性,其基本概念應當為:“締約雙方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一方過錯致使合同不成立、被撤銷、無效等,從而導致合同締約當事另一方受到損害,過錯方應當基于受損害方信賴利益的損失承擔一定的損害賠償責任。”
針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認定,學界更是頗具爭議。首先將其與違約責任對比,兩者界限分明,在責任產生基礎、締約當事人是否有“過錯”、損害賠償范圍等各方面均明顯不同。爭議焦點集中于締約過失責任是否獨立于侵權責任,持肯定觀點的認為:兩者的歸責原則、責任形式等都不同,不應一概而論;持否定觀點的認為:締約過失責任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也可以彌補侵權責任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缺陷。綜合以上分析,雖將締約過失責任劃歸于獨立責任尚有爭議,但如果予以否認則會過度擴大侵權責任的范圍,模糊其與違約責任的邊界,其損害賠償的范圍也難以認定。因此,應將締約過失責任劃歸于一種獨立的責任形式,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確定其損害賠償的范圍。
針對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的范圍,通說觀點為僅對因締結合同產生的信賴利益損失進行賠償,不同觀點在于是否應當保護受損害方的固有利益。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屬于兩個獨立的部門,不應將其混為一談,基于此,如果將受損害的固有利益損失也納入保護范圍的話會造成相關概念的混同。由于對信賴利益和固有利益的概念存在一定的混淆,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存在有基于締約過失而對固有利益進行賠償的案例。而且通過分析研究相關案例,我們發現在案由確定上,有很多法院將因締約過失引起的糾紛劃為侵權糾紛,由此導致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將受損害方固有利益的損失納入到損害賠償的范圍,但這違反了保護義務,且在闡述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范圍時出現前后矛盾的情形,未能切實保護當事人利益。因此,完善締約過失責任的相關概念,區分信賴利益和固有利益,在保護當事人利益的情況下也能樹立司法權威。
正如上文所述,司法實踐及理論界均堅持: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為信賴利益損失,合同成立過程中因一方當事人的締約過失造成受損害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信賴利益不同于合同履行利益,履行利益是在合同成立生效雙方當事人均有效履行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情況下,由于信賴利益的損失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還未成立履行,該損失是小于履行利益的。理想狀態下,對合同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進而恢復到訂立前的初始狀態,但也有一定限度,即不應超過履行利益,防止當事人因此獲得額外利益,違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實踐中若存在信賴利益損失大于履行利益的范圍,該種情況則再進一步討論。結合相關案例集法律宗旨,總結出的締約過失責任中信賴利益賠償以履行利益為限的結論是具有一般適用性的。
“締約過失責任”概念自從出現之后,各國民法中均對相關理論進行了闡述,締約過失責任在我國民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對其概念的界定較為寬泛,對其賠償范圍也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從而導致司法實踐及理論界定存在混亂。針對上述現象,學界對締約過失的相關概念進行了許多研究,首先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進行了明確,將其與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及侵權責任相區別,進一步認識了其性質,應當將其劃歸成一種獨立的責任。締約當事一方的過錯違反了先合同義務,造成了對方的損失,屬于基于信賴利益的損失應當屬于損害賠償的范圍,基于民法中的公平責任,損害賠償的范圍不應當超過履行利益的限度,固有利益的賠償應當由侵權責任法予以規制。綜上,明確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性質及損害賠償的范圍等內容,在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也有利于指導我國的司法實踐工作,切實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