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瑾瑜
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7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數字化的誕生和數字化人格的出現,以數字化人格為侵權對象的網絡侵權糾紛層出不窮。網絡環境的特殊性在于網絡環境中的所有信息都以電子形式存在。網絡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共享資源。這些資源包括網絡中的硬件、軟件和數據。網絡空間是由數字構成的人際關系。因此,人類有了數字化的生存,個人信息的數字化傳播形成了一種能夠識別個人身份的數字化人格。這就是網絡環境的特殊性。
在網絡大環境下,個人信息的收集有兩種方式,分為合法與非法兩種。其中,合法收集指的是通過合法的途徑,并且讓被收集人知道或者得到被收集人的同意。與之相獨立的非法收集指的是運用計算機網絡工具,病毒軟件,黑客技術等收集他人信息,而被收集者并不知曉。政府機關和相關單位是通過合法渠道獲取公民的個人信息。在互聯網廣泛運用的當下,信息的傳播速度獲得了空前的提升,這為信息的傳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現階段我國的立法對個人信息安全只進行了有限、間接的保護,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還未頒布。盡管有規定不得隨意公開公民的信息,有效的保障措施卻不足。而且對于哪些部門可以以怎樣的程序收集處理哪些個人信息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現階段的個人信息立法規定缺陷要求我們完善個人信息法迫在眉睫。
我國《憲法》對公民的人格尊嚴和通訊自由做出了保護,但是沒有對個人信息做出直接的憲法規定。近年來,涉及個人信息的立法相繼出現。在2009年公布的的《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對個人信息犯罪的正式責任,但由于其主體僅限于政府和其他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機構,不符合網絡時代新侵權主體的要求。盡管2003年《個人信息法》的專家建議稿開始起草,可是目前為止仍沒有一部專門的、明確的保護個人信息的部門法,當公民的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時只能援引相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這不僅不利于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糾紛的解決,而且阻礙了我國整個社會的法制進程。
從世界領域來看,大多數國家制定一部專門的、有效的法律來保護個人信息。2005年我國專家提交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意見草案,但此立法建議沒有進入正式的立法程序。因此,應盡快通過立法,使個人信息的保護能夠受到法律的制約。
信息安全保護首先需要進行網絡安全技術改良。我國信息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缺陷是關鍵技術對網絡安全建設的高度依賴性。要沖破這一難題,打造我國的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創新和研發隊伍,制定良好的政策,培養具有研發潛力的人才是必經之路。盡可能設計和開發自己的知識產權的硬件、軟件。近年來,國家密碼權威機構批準的數字證書認證系統是我國信息安全領域的突出成就。此外,“雙證書”和“雙中心”技術在我國電子商務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外,中國特色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也為我國信息安全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中國地廣且人多,不論是國家立法保護,或各網絡行業自省,最重要的還是網民個人對其信息的保護。如果網絡侵權后受害人不知道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那么國家立法、社會救濟都是一紙空文。現今社會中,信息主體對信息保護的要求與保護意識不成正比。目前,我國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廣大網民普遍缺乏維權意識。當他們的合法權利遭到侵犯時,選擇默默承受傷害。同時加強其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比如,專門的網絡投訴機制加強網絡侵權宣傳和網絡維權教育,把網絡侵權寫入教科書,讓公民從小具有維權意識。總之,提高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自主保護意識才能使保護個人信息發付諸于實踐,社會法治長治久安。
網絡的便捷性和技術性加大了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當前社會面臨著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構建和完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的新挑戰。在一個法治國家,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否受到保護,常可以映射出一個國家的人權概念在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從而體現出國家法治發展的程度和水平。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立法是法治國家和文明社會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