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俐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2017年10月,繼“中國夢”之后,又一重大理論被寫入報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方位,向我們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我們距離實現夢想的時間更近、信心更足、實力更強;但同時,我們所面臨的困難依然艱巨,從“摸石過河”到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我們的責任比任何時候都要重大。夢想的號角已經吹響,面對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在前,面對素有“互聯網原住民”之稱的當代大學生,教師的育人角色能否充分發揮對于他們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同時,“打鐵還需自身硬”,教書育人,首先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和定位,除了必備的學識和教學能力之外,更需要建樹牢固的法治觀念,提升職業水平,身體力行。
在日益多元的社會價值形態之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項挑戰也越來越多、所處的各種局面也越來越復雜,經受的各類考驗也越來越嚴峻。在新的形勢下,著眼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需要牢牢守住法律的底線,以法為規。
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高校作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重要主體,肩負著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和使命。“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治國與治校,在規矩層面是相通;“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1]”,有了堅實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還需要在規矩層面厘清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建設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
提升教師法治素養,提高教師隊伍工作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需要明確教師職業生涯中的法律法規,按照相關規定完善教師管理,健全教師資格認證,增強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從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頒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層面從業許可認定,從此關于教師資格認定和從業規范的相關規定日漸成熟;隨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相繼出臺,又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對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權利進行了界定和確認。進入新世紀,教育部頒發了《<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從實際操作的層面對教師資格認定和教師資格證的相關制度進行了說明和解釋,全國范圍內的教師資格認定和教師職業準入機制逐漸得以完善和發展。高等教育法規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從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教師管理制度體系,這既是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在全面深化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意。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高校教師在進行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同時,需要遵守相關規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具體而言,有幾下幾類:
根據《<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凡是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國公民,應當具備教師資格。申請教師資格認定者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履行《教師法》中規定的相關義務,遵守教師職業道德;同時,要取得《教師法》規定的相應學歷。非師范類的學生還需要提交《高等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合格證書或相關證明[2]。
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的出臺,是提升高校教師法治素養、增強學校管理實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高等教育,首先要明確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其次要堅持教育的育人性和公益性,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3]”;然后要按照相關規定實行教師資格制度和教師職務制度,積極、妥善、逐步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設立高等學校,應該符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符合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得以營利為目的”,這一規定從法律上對高校的建立與發展方向進行了規制和要求,明確了高校立德樹人的社會責任,將其與一般的盈利性機構相區別。高校自批準成立之日起便取得法人資格,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辦學自主性、財產獨立性和機構公益性。高校管理需要在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的要求下,結合各校實際開展微觀管理,根據實際需要,對高等學校人、財、物進行合理配置[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韓毓海先生在其《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馬克思》書中寫到,“現代社會的進步,現代文明的發展,就體現為法則和規矩的進步[4]”因為有了法則和規矩,我們的社會才多了風清氣正和光明磊落,我們教師的正當權益才能受到保護,教書育人的工作才能夠在規定的范圍內有的放矢;但同時,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準則中明確了新時代教師的職業規范和基本守則,落實到教師的招聘、聘用、考核等實際管理工作中,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劃定基本的底線,設立了職業“紅線”,從實際工作的角度助力師德建設,提升教師法治素養,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按照《準則》中指明的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標準,我們應該堅定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愛國守法,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傳播優秀文化,弘揚主流價值,潛心教書育人,培育新時代新青年;關心愛護學生,言行雅正,做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遵守學術規范,公平誠信,認認真真育人,踏踏實實科研;廉潔自律,恪守職業道德,積極奉獻社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于當代90后、00后大學生而言,高校教師是他們成長成才的指路人和領航者,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有著密切的聯系。新的歷史方位對高校教師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積極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規范職業行為,明確法治底線,提升法治素養,以法為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