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
傳統民居建筑,是帶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作為記錄傳統文化的載體,其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其巧妙的空間構思,精巧的體型組合,合理的比例尺度等都根植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成為了一個高度完善的體系。
但近年來,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和對經濟效益的追捧,一方面,現有的湘西民居的功能不能滿足現代發展的需求,有待提升與改造,另一方面,古民居改造勢頭高漲,導致許多傳統的民居特色被破壞被模式化,真正的傳統特色遭到嚴重的打擊。對于這樣的現象,復興傳統民居成為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我國傳統的民居建筑被稱為我國的“活化石”,它承載著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歷史、藝術、技術等眾多方面,對中國古民居的研究,已經成為熱點話題之一。然而,傳統民居的復興由于沒有規范地大肆建造,使最初的建筑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價值,重新復原的民居建造通常是千城一面。在這種情況下,規范復建的傳統民居方法變得尤為重要。正如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來評判作品繪制的優劣程度,那么,此法是否也能應用到民居改造中去,為現今的民居改造提供一個新的考量依據是值得研究的。
在眾多的傳統古民居研究中,學者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在關于中國古建筑研究方面,梁思成先生的第一篇古建筑考察報告《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標志著中國古建筑史進入了科學研究階段。
近年來,在古民居中,不同的建筑形式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比如同濟大學的常青教授在他的《建筑遺產的生存策略——保護與利用設計實驗》一書中就明確提出了對傳統建筑加以改造利用的想法。在古民居改造和保護更新方面,學者們也就此話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劉加平認為,利用綠色建筑原理,對傳統民居進行研究改造和示范推廣,不僅具有極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而且可以對民居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可以看出,上述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建筑形式上進行分析和論述的,這些研究豐富了民居建筑研究的成果。在他們的基礎之上,譚陶然以益陽市傳統民居的發展分析了其現實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旨在發掘一條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道路。余翰武、陸琦、武國正通過窨子屋的平面基本類型和建筑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認為窨子屋是當地社會、經濟、歷史乃至自然環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典型的地域性建筑,為民居改造和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在此背景下,古畫評判依據是否能成為改造和保護民居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也成為了我們進一步探索的重要考量。但是,將一個純粹的畫作評判依據作為改造和保護民居的具體改造手法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在這里筆者借助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為基本點,具體談談常德老西門窨子屋博物館的改造。
傳統湘西民居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對它的明確定義具有重要的作用。先從文化入手。將傳統文化因素大致分為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民間文藝、傳統工藝、圖騰崇拜、神秘巫蠱六大部分。生產習俗中,主要是農耕生產和漁獵生產。在生活方面,傳統湘西的服飾是一大特色,有土家族服飾和苗族服飾等。在飲食方面,由于南方多雨,湘西又地處山區,雨水蒸發慢,氣候潮濕,長期生活在山區的人們容易得風濕病,因此辣椒是當地人的常用食材。每年當地人每家每戶都會屠宰牲畜,留一部分肉過年用,其余的腌制熏成臘肉,因此,臘肉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除了美食之外,湘西人民也能歌善舞,擺手舞、茅古斯、苗鼓舞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當然,當地的傳統工藝如刺繡、染色、編制,以及圖騰崇拜、巫蠱術等都影響著當地的居住模式。
余英先生曾把東南系民居建筑的基本型制歸納為“一明兩暗型”、“三合天井型”和“中庭型”三類。窨子屋平面主要由廊、堂、房、院(天井)四個要素組成。概括來說,窨子屋的基本類型有四合式中庭型、三合天井型和四合天井型。四合天井型是將三合院的圍墻做成門廊或門廳,一些宅院還設有樘門,將其分成前、后兩個部分,有的側向還開有小門供平時出入,只有重大節慶或貴客來時才將中間的廳堂大門全部打開。這樣可以避免平日里從大門一眼看穿上房的堂廳。高墻、深宅、施以粉黛是窨子屋典型的整體外觀特色,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也有很強的地域性特色。民居的形成和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情懷有著直接的聯系,但是現如今許多傳統的建筑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改造民居勢在必行。在滿足當地人生活需求的同時,如何能更好地滲透中國美學思想,以《古畫品錄》中“六法”作為依據,給學者們提供一個新的視野點。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論”,“六法何者?”曰:“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氣韻生動”,是指作品中刻畫的形象或作品整體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和韻致,賦予中國畫生命的活力。“骨法用筆”,借指人內在性格的剛直、果斷及所畫人物的骨相所體現出的身份氣質也包含了用筆所表現的骨力、力量美。“應物象形”,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隨類賦彩”,是指著色,可以解釋為色彩與所畫之物象相似。“經營位置”,“經營”原意為營造、建筑,簡單來講就是指構圖和構思。“傳移模寫”指臨摹作品。
其中,如何達到“氣韻生動”,就要提到“象外”一詞。最早提出“象外”一詞的便是南朝的謝赫,他在《古畫品錄》中說:“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謝赫所說的“取之象外”講的是畫家不要停留在有限的孤立的物象上面,而是要突破這個有限的“象”,從有限到無限。這樣創造出來的形象才能達到微妙的境地,這才算得上是“氣韻生動”。在改造具有強烈文化色彩的民居建筑時,就要求人們要具有從有限到無限的意識存在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恢復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建筑形式。
原研哉曾經說過:“僅僅依靠設計的才能謀生并不是成為一個設計師的充分理由,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應該能夠豐富設計這一概念。”古民居的改造項目出發點是好的,國家也對其相當重視,但是往往越是重視越是會有跟風的現象出現。古民居有特色有文化但是通過改造過后往往那道與歷史溝通的門被生生砍去。設計師在這些問題上有很強的發言權,這就要求設計師要有超出以往的改造觀念,不能僅僅是抄古仿古,要從傳統意識出發,從有限到無限。觀念的轉變對民居改造有著重要的影響。
窨子屋博物館酒店位于湖南常德市老西門片區。原本窨子屋博物館的區域是城市中心一處私搭亂建的棚戶區,區域內破爛不堪是老街區居民的一塊心病。老街區的改造終于被提上日程。2016窨子屋內舉辦“常德老西門設計品談會”,2016年9月30日常德窨子屋博物館獲得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金獎。其成功的原因就如同設計師所講,窨子屋的設計既沒有“復制原型”,也沒有“仿古創新”。
博物館酒店的東廂,“取之象外”,重在將現代人的審美與古民居的原有內部結構相結合。將水庭院內植入若干個小田井,既有古民居的圍合感,又有水鏡面的現代感。西廂則從當地傳統的材料入手,將三個庭院相互串聯,從古樸的木材和當地傳統的石材拼接方法表達“老窨子屋”。中間則是通過中央雙層將南北庭院串聯。
室內通過原木、銅、鑄鐵、水磨石、鏡面不銹鋼等不同材料的屬性,通過不同材質對情感的傳遞來表達細膩的層次處理。窨子屋的室內設計通過材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反差,構筑強大的空間意識希望能夠傳達出抽象永恒的意境。通過東廂、西廂、中庭三個軸線展開,穿插,分離,在空間場景中彼此唱和。展廳是八斗廳中庭,設計師通過對材料新與舊的并置,使時間對比衍生的化學反應,溫暖與冰涼,斑駁與純凈,這些在詩詞中才有的意境,在八斗廳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國傳統古民居的更新與保護,不僅僅是基于建筑形式和外表材料,更多的是通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來體現。該項目的成功之處在于將建筑賦予時代性,建筑是歷史的見證者,歷史所留下的烙印被保留的同時又能與時代共同發展,將有限的事物延伸到無限,這就是“取之象外”在現代改造中的意義所在。
老西門窨子屋始于復建,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重寫,它是傳統在今天的延續,也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人世變遷,滄海桑田,老民居見證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隱痛和鄉愁。現代商業文明滾滾而來,過去與現在,在常德老西門窨子屋就如同榫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