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易 靜
“大數據”概念提出以來,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知識領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研究的熱點。2008年Nature首次推出“BigData”專刊,2011年 Science推出“DealingwithData”專刊,說明了學術界對于大數據的關注和大數據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大數據背景下,展現大量、復雜的信息,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大數據龐大、繁雜的信息,只有被合理地表達、有效地呈現之后,才能展現大數據的內涵與意義。信息可視化,能夠快速、有效地呈現大數據內容和意義,是讓大數據變得易于理解的有效途徑。
大數據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對大數據的定義也有多種提法。維基百科定義為:大數據是由于規模、復雜性、實時而導致的使之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工具對其進行獲取、存貯、搜索、分享、分析、可視化的數據集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定義為:無法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互聯網數據中心定義為:為更經濟地從高頻率的、大容量的、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中獲取價值而設計的新一代架構和技術。
大數據具有規模性、高速性、多樣性、價值性四個特征。規模性,是指數據的容量大、數據量巨大;高速性,是指數據創建、處理和分析的速度要求較高;多樣性,是指數據類型繁多,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價值性,是指價值巨大,但價值密度低。
信息可視化的術語表述,是Roberson、 Card和Mackinlay在1989年發表的文章《用于交互性用戶界面的認知協處理器》中提出的。Card將信息可視化定義成為:能夠強化使用者感知力與接受力的,由計算機支持的用于表示抽象信息的互動式可視化圖像。
通俗來說,信息可視化,是指將不可見信息,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具體是指用感知的圖形、符號、色彩等,用可視化、直觀化、形象化的形式,來展現信息。信息可視化,不僅指可以看見,更多的是指易于理解,是把復雜的、不直觀的、不清晰的、難以理解的信息變得容易理解、清楚明白。
大數據背景下,龐大、繁雜的信息只有被合理地表達之后,才能展現信息的內涵與意義,才能展現大數據的魅力。信息可視化,能夠快速、有效地呈現大數據內容及其關系,是讓大數據變得易于理解的有效途徑。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信息可視化設計也在發展和擴展,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逐漸應用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人們將在醫療、教育、交通等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信息可視化設計帶來的便利與效率。
圖形,是指“圖而成形”,是“人為的創造的形象”。圖形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易于識別、理解記憶。圖形還具有跨民族、跨語言的特征,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都可以接受和使用圖片。圖形是信息可視化的視覺要素之一,圖形的特點和特征,使圖形成為信息可視化的重要要素和關鍵要素。大量、繁雜的信息,要變得更易于理解,從而具有可視化的特點,因此圖形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信息可視化中,圖形分為具象圖形和抽象圖形。具象圖形,是指忠實于物象的真實形態的圖形形式。具象圖形,可以物象進行適當的概括與提煉、變形與夸張等藝術處理,但其宗旨還是要忠實于物象的真實形態,使人們能夠通過具象圖形,辨認出物象。具象圖形可分為人物圖形、動物圖形、植物圖形、器物圖形、自然物圖形等。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用具象圖形來表示事情、物象、含義等,使信息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易于理解,富有樂趣,因此,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具象圖形被廣泛應用。
抽象圖形,是指以抽象的圖形符號來表達事情、物象、含義的圖形形式。抽象圖形,不是隨意的、無內容抽象,其宗旨是具有內涵和意義的抽象。抽象圖形具有簡潔、寓意化、形式美的特點。抽象圖形可分為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還可以分為規則造型和非規則造型。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抽象圖形可以用來表示含義、寓意等抽象概念,還可以借助抽象圖形的點、線、面、體,來構成空間、距離等,從而實現信息的可視化。
圖表,是指可以直觀地展現信息及其關系的圖形結構。圖表能將大數據的信息關系簡單明了地呈現出來,具有文字無法達到的可視化效果。利用圖表來呈現信息及其關系,用戶可以輕松地理解和分析信息。圖表與圖形,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似之處在于都具有圖的特點,從具有程度來看,圖形更高,圖表低一些;不同之處在于圖形側重形態,圖表側重結構。
在信息可視化中,從形態上,圖表可分為餅狀圖、柱狀圖、折線圖、面積圖、散點圖、雷達圖等,其中以餅狀圖和柱狀圖較為常見。餅狀圖,是以扇形區域來展現數據比例構成情況的圖表模型;柱狀圖,是以坐標軸上的柱狀或長條形元素,作為變量來展現并比較數據情況的圖表模型。
從組織上,圖表可分為時序性圖表、空間關系性圖表等。時序性圖表,是以時間為基礎,展現數據、情況的時間先后變化的圖表。空間關系性圖表,是指以數據的空間情況為基礎,按照一定比例,將距離、高度、面積、區域等空間要素,進行抽象表現的圖表。
文字,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用來表達含義的符號。文字具有直接和明確表達含義的特征,特定的文字表達特定的含義。漢字、拉丁字母、阿拉伯數字,是當今三種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字符號。
文字是交流、傳遞信息的載體,也是交流、傳遞信息的視覺符號。作為視覺符號的文字,可以直接進行信息可視化,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排列、藝術處理,達到更好的信息可視化效果。文字,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重要視覺要素。
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通過文字的合理排列與藝術設計,合理地傳遞文字內容及含義,可以有效進行信息可視化。文字的設計,既包括字體、字號、字間距、行間距等,還包括字體的擺放、排列,以及字體與整體的關系。
色彩,是光刺激眼睛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和感覺,是通過視覺感知到的,具有獨立意義的視覺要素。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任何物體最先進入觀者視野的是它的色彩,而不是形狀也不是其他細節。色彩分為有彩色、無彩色,有彩色具有三個屬性:色相、明度、純度。
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色彩是重要的、特殊的視覺要素。當受眾還沒有來得及辨別圖形、圖表、文字等具體細節的時候,色彩卻先人一步,迅速地印在我們腦海里了。色彩,可以反映大數據的內容與含義。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比如紅色象征喜慶,綠色象征健康,藍色象征冷靜等。色彩還有溫暖、寒冷的心理感覺,暖色帶給人溫暖、積極等感覺,冷色則會帶來神秘、冷靜等感覺。通過色彩和色彩的搭配,還可以表現大數據的邏輯和關系。
圖示化表達,是指將信息盡量轉換為圖示的視覺表達方法,是運用圖形、圖表、文字和色彩這些構成要素,通過對信息的梳理與構建,將大量、復雜和枯燥的信息,設計成為圖示,以達到以圖解義和以圖示意的作用。信息可視化設計,是將復雜的、不直觀的、不清晰的難于理解的信息,變得容易理解、清楚明白。將信息變得容易理解的方式,也就是變換的方式,正是采用可視化的方式,因此,圖示化表達,是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本質。
圖示化表達,既能快速有效傳遞信息的內容和涵義,又能通過美的圖示帶來視覺愉悅,同時,還能幫助人們保持記憶。比起羅列信息的文字,圖片更容易被記憶,特別是更長時間的記憶。僅通過閱讀文字獲取信息,三天后可能只記得住10%的信息,同樣的信息用可視化的圖示來展示,三天后可能仍記得住65%。
邏輯構建,是指為信息搭建起邏輯上的結構,是對一定量的信息,梳理其邏輯結構,構建起恰當的,有利于信息可視化呈現的視覺邏輯結構。邏輯構建,首先要對信息進行梳理,對信息的時間先后順序、地域分布情況、元素組成類別、輕重程度、表里層次、因果關系等進行梳理,找出信息間潛在的邏輯關系。接著,根據其邏輯關系,探尋能夠體現這種邏輯關系的邏輯結構。最后,將這種邏輯結構進行可視化的圖示呈現。恰當的邏輯結構能夠有效建立認知,能夠使大量復雜的信息變得清晰明白。
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視覺要素包括圖形、圖表、文字、色彩,分別具有各自的特點。圖形,用形象表達含義,具有直觀生動的特征。圖表,便于展現邏輯和關系,能將邏輯和關系等抽象概念,簡單明了地呈現出來。文字,能夠直接表達含義,具有可理解性和準確度。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既可以單獨表達含義和情感,又可以與圖形、圖表和文字一起,共同表達內容和含義。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信息可視化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將有利于構建更合理、更有效的信息可視化理論和方法。本文先是梳理了大數據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信息可視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信息可視化的視覺要素:圖形、圖表、文字、色彩,詳細分析四個視覺要素的各自特點和作用,最后探索了圖示化表達是本質、邏輯構建是基礎、視覺要素的設計是關鍵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