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睿
評書文化是中國口頭文學的精髓之一,頗受百姓喜愛,但目前國人對評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當前評書狀況不容樂觀,但也是學者研究的大好機會。通過評書故事探討加深對社會歷史、文化歷史和藝術歷史的理解,促進講故事藝術理論的構建,利于評書藝術的優秀傳承。當梳理其起源、發展、流變和分類不可避免時,就必須處理更大范圍的曲藝故事,了解清楚敘事研究情況后,便可深入分析評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促進社會史、文化史和藝術史的明確。在人類文化史的演變過程中,雅文化與俗文化在互相融合滲透中,始終糾纏在一起。雅文化經常汲取庸俗文化的優秀部分,如民間文學,它們最初是交織在一起的,經過文化細節處理最終被分割開來。故事是精致的文學,作為曲藝的一部分,講故事反映了曲藝歷史的演變與發展。是以,鉆研評書文化有助于明確社會史、文化史和藝術史。
第二,增進評書敘事文化的成長。當前評書文化發展停滯有較多因素,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學術界對講故事的藝術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缺乏紀律”和“失語癥”使得其敘事理論本身成分殘缺。講故事藝術發展的無意識和理論的無意識不是毫無關聯。
第三,鉆研利于敘事藝術傳統擔當和成長。講故事吸引了聽眾,并使人陷溺,這與講故事本身是傳統的優秀藝術密不可分。當下講故事被忽略,通過講故事的研究,找到講故事藝術的優勢并找到文化缺陷查缺補漏較為關鍵。
第四,有利于將來社會藝術的保存和成長。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推進藝術風格更新與人類審美水平的提升,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對故事的喜愛仍然未曾消退。講故事藝術是否可以存在很長時間,以及社會是否需要它值得我們思考。
第五,可持續發展項目在全面了解和理解講故事和敘事研究的現狀后,要拓寬研究范圍,深化研究。如針對晚清、民國以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相關讀物,結合社會背景研究。評書代表作品極其復雜,可比較故事小說,發掘差異,使故事內部形成鮮明對比。
追思評書的源頭,其名稱因地制宜,北方稱為講故事,江浙滬稱為評書,兩湖四川仍叫講故事。《墨子·耕柱》用“評”這個詞。“可以談論辯論者,故事講述者。”講故事在這里不是所說的講故事,而是對已經傳承的書籍進行研究。
“話說”到了唐代中期遍及于民間、宮廷和廟宇。這與那時市人小說的成長有關系,當時的相關表演還進入過宮廷。
評書富于音樂性的韻律美感。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推廣自己的評書,創立公司,推出獨特影像產品,與全國多家廣播、電視臺合作,建立書場,現在他的聽眾是最多的。這幾年,評書的內容發生了變化,田連元又制作了一系列中國近代史的新評書,錄完我國第一臺電視講談,又做了新計劃去做電視講談。
評書、相聲是小農經濟時代的產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以講評書、說相聲為生的民間藝人社會地位低下,他們的表演地點基本上以地攤、茶館、飯店為主。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農業社會布局和狀態產生了很大轉變,可是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都還比較匱乏,這類狀態決定了人民對評書、相聲這些傳統藝術形式的需求。與此同時,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日趨強化,曲藝人士被納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乃至正式干部行列,他們在職業、經濟等方面有了保障,從而在評書、相聲等藝術形式上付出大量精力。
評書、相聲現狀不景氣,是不是意味著它們將合乎規律地退出歷史舞臺呢?筆者認為可能不是,也可能是。文化多元化和多樣化是當前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向,也是歷史前進的必然趨勢。在這一時期,任何一種文化娛樂形式都不可能涵蓋全社會,任何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推崇。在物質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一部精彩電影的上映能夠造成萬人空巷的局面,一部優秀的評書或一段生動的相聲在電臺熱播差不多可以引起全國上下的關注和男女老少的收聽,但是,這種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既然文化發展趨勢是多元化和多樣化,那么就沒必要排擠評書、相聲,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評書、相聲,準許它們在文藝領域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經濟領域是如此,那么在文化領域,作為小農經濟時代產物的評書、相聲,為何不能夠長期存在,不斷取得新的生命力呢?市場經濟時代競爭激烈,各個主體遵守優勝劣汰的原則,評書、相聲本身若是不搞好、不完善、不成長,就不可能有觀/聽眾、有市場、有前程。只有踴躍、長期地推動評書、相聲創新,評書、相聲的發展才能出現奇跡。
評書藝術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廣受人民大眾好評。如今,評書藝術進入了高速成長期,但是目前對評書藝術的研究卻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除對曲藝的鉆研、評書演員的列傳以外,相關專著只有三部,單篇論文也不多,這類現象值得我們沉思。當然,這也讓我們后學者有了很大的鉆研空間。
如今,評書表演大家們大多年事已高,今非昔比,精力和水平都比不得當年,這也是他們“淡出”評書表演舞臺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發展、評論評書藝術的年輕一代越來越少,講談藝術的接班人越來越少,這不禁令人擔憂評書文化的發展前景。
是讓評書藝術在時代的蕩滌中自生自滅,還是讓它適應市場的需要,重新煥發出藝術的青春呢?答案毋庸置疑。正如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對新聞界表達的那樣:評書藝術必須走向市場。
評書藝術要想回到萬人空巷聽評書的時代,還需要社會和藝人們的共同努力。評書可以讓我們回憶起從前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每次接觸都獲得一次的感動,不管現在的人們怎樣看待評書,怎樣幻想評書藝術的美好未來,都應該算是對評書的一種安慰。
評書文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被歸入曲藝唱種,演出情勢兼有,后成長成為一種以講故事為主的口頭演出藝術。本選題以北京評書的書場為研究點,以位于北京后海康齡軒茶社為查詢拜訪點,對北京評書藝人馬岐師徒的評書文化進行觀察研究,對書場中的藝人、觀眾進行訪談,但愿引發學界對民間說唱的存眷,可以或許改正當下民俗學、大眾文學鉆研中以文本為中心的方向,將評書文本置于茶社的現場語境中,對這樣一個曾經在公眾的精神生活中飾演主要角色的曲藝門類的保存進行踴躍的探索,實現它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在多元文化的布景下讓這類傳統的草根藝術向現代化順利過渡。特別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藝人和觀眾高度一致地要求包括評書在內的各種曲藝表演形式“回歸現場”,其背后隱含著民間藝術在生存發展過程中最終實現對自身規律的一種遵循。首先要從藝人和觀眾兩個方面重點研究他們在書場表里的糊口形態、人生履歷,了解個性化的評書文化表演者、懂行的聽書者所受到的巨大影響。除此之外,也將書場的經營者、同業和多種角色等置于書場當中來察看,對民間說唱的生存發展規律進行了思考。放歸民間,激發民間說唱的活力,走平民化道路,在說書的現場恢復傳統評書的生命力將是傳統說書繼續生存的必由之路。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也不斷加強。而關于服裝打扮逐步成為人們的關注點,打扮風行趨向也成為了業內專業人士切磋和鉆研的熱門話題。
現代的時尚流行多元性強,層次分明,如路易威登的棋盤花樣表示多元性。在現今世界日漸一體化的背景下,服裝文化的趨同性既是當代社會的一大時代特征,又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斗爭最劇烈的表現。
如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設計中采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現代設計風格,創造了符合中國特色的時尚服飾,以及國際流行的服裝。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厚,那么我們應如何在服裝設計上融合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在歷史沿革中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道德思想、藝術風格、文化制度等中的意象表現。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代服裝展示設計領域與傳統文化符號有了更完美的結合。現代服飾搭配展示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符號,能夠讓服裝擁有出濃厚的民族氣息,弘揚傳統文化。
文化源于傳承,人類體系經過數千年的變遷,形成了比較寬廣的體系。當然服裝版型的結構、顏色搭配、面料、服飾花紋的取樣選擇、配件配飾品等各方面都有其特定意義。以評書文化與服裝設計理念相結合為切入點實踐創新,以評書與服飾的結合為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研究其審美觀念、服飾制度、社會屬性等社會價值,使評書與現代社會更好地融合,與讀者分享創作流程。傳承評書文化,實現設計創新,大力發展文創產品,有利于服裝配飾行業的發展,為實現評書文化發展提供新思路。
真正意義的中國當代服裝,應深入挖掘吸收中國傳統評書文化和傳統服飾,將評書文化作為服飾文化的創作要素,把評書文化作為流行的重點,并結合時代精神,這樣才能創造出嶄新的服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