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平 于 晗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文明進程中,各朝各代的居民,擇地而居,經歷成百上千年的洗禮,留下了很多年代久遠、保持著各自地域特色的村落聚集地。我國境內有不少保存比較完整的古代居民村落聚集地。那些古村落大多地處深山古林之境,擁有獨特的大自然美景,其中不斷繁衍的居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民俗風情等物質和非物質的文明成果。我們設計類專業的學員可以通過對古村落中的實景寫生,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了解、探索、延續和發展歷代文明留存下來的優秀成果。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古村落居民生活過程中留下了豐富的生活、生存痕跡。從設計類專業寫生的角度,我們可把古村落整體的素材分為自然景物、建筑景物、人文風俗三大類。
古村落中的自然景觀,是歷史時空留存的靜態文物,徜徉其中,我們能感受到超越人生年限所帶來的時光。在人類生存的進程中,祖先都會擇宜居之地定居,古村落的地形、地貌與人類的生活習慣、生存情感緊密相連。古村落大都背靠大山,有清澈的河、溪環繞或穿越村落。村落不同季節、每天的不同時辰,都呈現出完美的畫面感,古村落中自然景觀的這種魅力吸引著與繪畫相關的不同專業人員前來感受、表現自然之美。
古村落中的建筑是人類居住的實體空間,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所延續的建筑空間給設計類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提供了可視可觸的一手資料。建筑景觀的外觀、室內空間的布局、室內陳設的布置及不同時代與建筑相關陳設的樣式、造型、裝飾紋樣,都是人類設計文明的濃縮體現,是設計類專業的精美素材。
如今仍在古村落中生活的群體,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生存習慣,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人文風俗。了解不同地域間人類生活方式、生存習慣的差異,既增進了個體對生活的體驗,也豐富著個體對生命、生活的認識。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這種認識無形中影響著設計類專業人員的設計思維,是重要而不可多得的對生活的切身體驗。
進入古村落整體的環境中,各種豐富的視覺信息呈現于我們眼前。設計類專業人員可選擇相關的手法對其所需的素材進行收集、整理。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其素材的選擇也有所不同。
古村落自然景物中,存在著不同形態的山、石、樹、花、草等,生長在大山里的天然生物,充滿著未經人工修剪、自由生長、有頑強生命力的自然美,與鬧市中同品類的各種生物相比,更能觸發人們內心對造型美的感悟。對于不同形態的自然景物,我們可以多角度采集統一物類的素材,也可組合不同的物類進行采編,以達到對自然景物的細致感受和深入了解。如:對不同形態的石頭素材進行收集,可以對大量不同形狀、大小的石頭進行精細的挑選,對其形狀、天然的紋樣做采集,亦可對其天趣自成的色彩做采集,進而以相應的專業手法進行整理,以獲取對石料、石材的清晰印象;對各種樹、花、草的組合形式進行收集,以不同質感對比的關系來采編素材,用完美的畫面呈現構成美。
建筑景物是古村落中人類生活的實體空間,建筑空間的一景一物都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營造出各種美景。不同地域的建筑都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如白墻黑瓦使諸多古村落建筑具備帶有中國元素的美感。建筑群落的交錯巷道,在恰當的視閾內,有著完美的空間透視關系,是研究房屋建筑透視關系的極好素材。不同時期建筑的雕梁畫棟,凝聚了不同時期的工匠創作的圖紋樣式,能讓人感受到不同時代的工藝技能之美。圖形樣式和工藝技能都是工藝美術追求的元素,是設計作品背后的重要支撐。門簾、窗花的雕刻也豐富著我們對雕刻、繪制技藝與圖形、圖案的認識。圖形創意是設計類專業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歷代圖形演變的認識無疑有助于拓展設計類人員的創意思維,以實現識萬種形而獨創體現自己之意的圖形。
對照實物、實景的寫生,寫的是自然的生動、氣韻,寫的是大美之景物、大美之氣象。存在于自然界中人所能目睹的事物,都有著生命流動之活氣,即使是“靜物”,也同樣有著生動的活力、趣味橫生的造型、色彩之魅力。結合對實物、實景的親身感受,借助經過一定訓練的繪畫觀察方法,對其進行圖形樣式、色彩組合做記錄,是一種寫生過程。因此,寫生不是簡單的“依葫蘆畫瓢”,不是不經思慮地隨意涂繪。寫生需要驅動繪制者全身心對所畫之物的感受、情緒及由此觸發的想象力。寫生是大腦對圖形極其敏銳的感受與捕捉。正如“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1]
寫生是便利、有效記錄素材收集的方式。寫生活動中,繪制者為了滿足實景寫生不同的作用、目的,繪制者采用的工具亦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選擇恰當的繪制工具、材料之后,通過對各種景觀的感受,可利用這些材料表達自己對素材的處理、表達。通常,簡易的線條、墨色或色彩關系,能清晰地表達各種素材的圖形樣式。
各種素材的圖形記錄,在寫生過程中隨繪制者的情感而帶著生氣呈現于畫面。素材收集因寫生而具有繪制者的情感記憶。素材在繪制者的記錄過程中,必定融入了繪制者的情感體驗及其對圖形的理解,因此,寫生所積累的素材完全不同于照相機瞬間產生的照片影像,實景寫生的每一筆、每一個圖形、每一種色彩,都是繪制者在實景前凝聚時間的情感流露,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線條、色彩和圖形,是活靈活現具有特殊寫生情景、流露內心趣味的圖形樣式、色彩搭配關系。
以素描的形式來收集古村落中的相應素材,其手法依收集素材的目的而靈活多樣。素描的本質是“有趣味的造型”,或有一定意味的畫面黑白灰構成關系。因此,不管以什么樣的手法來收集素材,都是可行的。通常,以流暢、肯定的線條,以有形的墨跡、筆跡來記錄對素材的觀察、感受。
線條是在視覺上呈現景物形狀最為直接的方式。在中國歷代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本質手法,線在這里只是表現的形式,其本質是“應物象形”[2],針對不同的表現對象而采用不同形態的線,進而達到對實景植物的特征概括。線條要體現中國傳統繪畫的趣味。寫生過程中對實景繪制的線條,講究流暢性,在流暢的運線過程中,個人的情感也就帶著生命的活力、帶著體察實景的生氣而產生了。
線條的疏密關系能營造畫面的黑白灰構成關系。利用線條來概括實景植物的形態、圖形特征,可以通過線條恰當的疏密關系營造強烈的畫面視覺效果。當線條在畫面中有一定面積、密集到一定程度,會有“密不透風”之感,則在白色的紙上,就容易有黑色塊的作用,與紙張的白色形成鮮明的黑白對比,結合恰當的素材的圖形樣式,則可形成較好的視覺效果。
與黑白色相比,色彩具有更為直觀、符合正常光照條件下產生的視覺印象。大自然中光影產生的色彩變化,是很多顏料色彩所無法比擬的。針對大自然界中出現的美妙顏色搭配,我們可以利用一定的色彩規律對其進行歸納、采集,以形成獨特的配色經驗。
對實景形象采用把握其外形比例特征的表現手法,我們可稱之為具象的表現形式。具象的表現手法,可以直觀地呈現景物事物的外形特征。要達到準確、生動地表現實景的特征,需要對實景有細心的觀察,準確地刻畫細節,體現繪制者把握事物形狀比例的能力。對事物還要有直觀認識,在寫生的初期,需要盡可能細致地描繪實景中事物的形狀、比例大小、起伏關系,進而在畫面中形成“源于實景、高于實景”的生動的圖形。
從任意的角度對古村落進行選景,其實景都有極豐富的信息量。我們需要對實景進行適當的選擇,選取有利于構成畫面的要素,選擇有利于集中體現與專業相關的信息構成畫面。在這個選擇的過程,我們絕不是對實景的被動“抄”景,而是源自于內心對畫面的圖形構成,從實景中選取能有效表達自己對圖形理解的景物組織畫面關系。對實景的外形比例的特征進行概括、取舍是強化其特征、簡化其圖形。
在組織畫面的圖形方面,重在體現對畫面的圖形“設計”,一切進入畫面的信息,都要服務于繪制者對畫面圖形的創意。對素材的選取、采編,最終不僅要表達素材搜集的信息,更要傳達自己對素材組織的以創造畫面圖形的理解。對實景事物形狀的抽象、對實景整體印象的畫面構成的抽象能力,跨越了簡單寫實的能力,其產生的畫面效果比照片式收集信息更簡潔,且強化了繪制者個人對圖形處理的意味。
對古村落整體景物進行寫生,有利于我們了解獨特的地域人文風情,“外師造化”,體會大自然造化的魅力。對古村落生活實景的考察延伸課堂內的學習內容,增進理論到實踐的真實感,能有效訓練設計類專業學員借助大自然、歷代流傳的經典作品創造出“中得心源”的創意圖形,有效培養其創新、創造能力。
古村落中生活的現代人,由于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往往對其中各種歷代流傳的優秀物質、非物質文明成果忽視甚至無意或無情地破壞著。對古村落實景中各種素材的收集、整理,有助于發掘、認識更多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加強保護、延續歷代物質和非物質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