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璐 楊春林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隨著音樂課標的推行,音樂課已成為中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不適合當代的中學生,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重視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中學音樂作為一門副科,一直以來是很多中學的短板。學校始終將文化課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然而學校大部分重視的學科依然是“語文、數學、英語”等這類的主科科目,雖然音樂作為升學助力考試的一門學科,但在學校依然受不到應有的重視[1]。經過數據調查顯示,在學期末,每周一節的音樂課經常會有主科教師“占課”的現象。副科教師面臨主科教師的“占課”現象也是“束手無策”,面對主科老師的請求,作為副科的音樂教師只能做出讓步。
由于音樂課在學期末不參與成績考核,學生自身對音樂課不重視,便會對教師上課講授的音樂知識不感興趣。基于小學的基礎音樂知識薄弱,但同樣不受到學生重視,導致中學的音樂知識與技能與小學的音樂知識在銜接上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習進度,削弱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以本人實踐為例,在中學音樂課,一節課時長為四十分鐘,前三十分鐘授課,最后十分鐘播放學生喜歡的歌曲。前三十分鐘的課堂氣氛沉悶,而最后十分鐘播放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氣氛卻特別的活躍。所以,相較于音樂課中的歌曲和知識技能的學習,學生更傾向于自身喜歡的音樂,興趣也會更加濃厚。
當今中學音樂教師大部分的學歷都是本科,雖然經過專業技能的培訓,但對基礎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的不夠牢固,教學能力水平是有限的。在任課期間,教師會面臨學生提出的一些基礎的音樂知識無法解答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也較為單一,通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直接把音樂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是單一的接受知識的輸入,并沒有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所以,這樣的教學方法不符合當代學生對音樂課的需求,更不利于上好一節音樂課。
在發展迅速的當今社會,大量新鮮事物浮現在我們眼前,很多新潮的事物深受學生的喜愛,音樂也包括其中,比如當今的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面對這些新潮的音樂,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自然就對音樂課上的專業知識和歌曲提不起興趣。然而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中學的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發展需求,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叛逆,追求個性發展,學生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會完全聽從于教師的安排,自然也就不重視音樂課,忽略對音樂課的求知欲。
教師在教學方面不夠靈活,更多的追求專業的知識技能,緊貼教學宗旨,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版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將三維目標更改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2]。以往教師如果過多強調專業的知識技能,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教學難度。其次,教師的教學經驗不夠充足,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出現了問題,不知道應該如何設計教案,教學環節,以及應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隨機事件。
學校在教學課程設置上出現了問題。當今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方針,而大部分中學在音樂課的課程設置上只有一節音樂課,不能滿足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發展需求。學校把“語數外”等課程作為教學課程設置的核心,視為學校的重點課程。但音樂已作為升學考試的加分項目,成為特長生的一個門類,理應受到學校的重視。學校應該盡量杜絕主科教師“占課”現象,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保證學生的審美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傳統的音樂課通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類似“填鴨式”教學,不把學生的思想和學習興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樣不利于教學,我們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思維,從音樂課堂的主體學生出發。對于一節音樂課的講授,我們更多需要的是引導。例如唱歌課,我們不再單一的只是把歌曲簡介、歌名和旋律、歌詞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聆聽歌曲真正的內涵和自己所體會到的情感,再根據自己的心得去領悟歌曲究竟應該怎么唱。例如欣賞課,我們可以直接展示樂器的圖片或者實物,讓學生自己觀察樂器的形狀、特性、聲音等外觀,再播放音頻、視頻等內容,將所見到的樂器和聽到的聲音聯系起來,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了解和學習。
傳統的音樂課堂有些方面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中學生,創新音樂課堂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傳統的音樂課堂一般都是教師一味地講授,而我們新的音樂課堂可以請學生來做“小老師”。教師只需把重點內容教會給“小老師”,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上音樂課,教師只需要在一旁做一個引導者,而整堂音樂課的空間交給學生們自由發揮,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更有助于音樂教學。比賽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好方法,我們可以采用“公開式音樂課”,幾個班的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在同一間大教室上公開課,采用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教師只能以輔助學習的角色,大部分內容的學習交給學生。這個方法主要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靈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團結協作的能力。以上屬于線下的音樂課堂,還可以發展為線上音樂課堂,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嘗試線上網絡音樂課堂,不僅解決了學生和教師的上課時間地點問題,同時給學生帶來一種新的體驗,豐富了教學形式,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地位,教師素質的高低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3]。首先,音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概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適應現代的教學方式;其次,要提前備課、寫好教案、教學計劃,合理安排開展教學活動,做到會教、趣教,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情操,但傳統的教授音樂技能也不能丟;最后,要做好課后的教學工作,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接受程度,做好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知識與技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質量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優化中學音樂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意識,不是摒棄傳統的教法,而是在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音樂想象力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音樂創造力。中學音樂創新實施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讓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和探索,促進學生的成長,展開音樂的翅膀,實現不斷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