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一帶一路”倡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個倡儀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1]。從2016年開始,全國律協組織就展開律師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項目,2016年4月該項目正式被列入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預算之中,北京市律師協會專門設立了“一帶一路”法律服務研究會。2016年5月,昆明成立了南亞東南亞法律服務中心,并開通了中國·南亞東南亞法律服務網[2]。2016年8月,北京市律師協會、天津市律師協會以及河北省律師協會共同舉辦了“一帶一路”中國律師暨涉外律師業務機遇與發展研討會。2016年9月,全國律協在北京舉辦中國律師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項目啟動暨“一帶一路”建設律師作用研討會,確定項目主要任務為“一套指南、一個網絡”;新疆律師協會也成功舉辦了“首屆‘絲綢之路’法律服務合作論壇”。2017年6月,全國律協在北京正式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環境國別報告》,宣布正式成立“一帶一路”跨境律師人才庫。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緊實施,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外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進來”。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及其他國家進行投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然而,我國律師的法律意識、法律素質以及法律服務能力與我國對外開放總體目標和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相適應。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項目中主體協調對接的復雜性,爭議解決的不確定性以及沿線國家法律的沖突、貿易投資的壁壘、執法環境的不同等因素導致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法律風險較大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走出去的企業中,民企相對于國企而言,往往忽視律師的作用,在遇到貿易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政府,這不僅是民企自身原因造成的,更是我國律師跨境服務能力不高造成的[3]。其次,我國高層次涉外法律服務人才短缺現象十分嚴重。既精通法律英語又熟悉國內外法律還具有辦理涉外案件經驗的律師可謂鳳毛麟角。根據2015年8月召開的全國律師工作會議披露的數據,當前全國能熟練辦理涉外法律業務的律師有2000余名,大約僅占全國律師人數的1%,能辦理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業務的律師僅40余名,不到全國律師人數的0.02%,能在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獨立辦理業務的律師更是寥寥無幾[4]。
目前,中國律師事務所“走出去”,既難以獲得“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又無法取得在境外投資的行政許可,而國家外匯管理部門依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簡化和改進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的通知》,辦理外匯手續必須以《企業境外投資證書》為前提條件。根據《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申請境外投資必須提交企業營業執照復印件,而根據《律師法》以及《律師事務所登記管理辦法》,我國律師事務所的設立僅需經司法行政部門審核登記后領取律師事務所執業證書,無需再經工商行政部門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的法律體系、法律傳統,相應的對外開放程度、法治現狀、法律發達程度、市場化成熟度和貿易保護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我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容易遭遇投資貿易、執法環境、經營模式、市場準入、金融交易等諸多法律風險。比如新加坡的稅收原則遵循屬地原則,而我國稅收原則則遵循公平原則、效率原則、誠信原則以及如何認定稅收的種類以及該稅收的稅率是多少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國律師廣泛研究各國重要民商事法律文件,熟練運用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慣例來解決法律糾紛。
1.制定國際化人才中長期培養發展規劃
現階段,要完成“一帶一路”倡議的使命,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我國“一帶一路”、“人才強國”戰略,吸取他國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教訓,總結他國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完善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服務體系,從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國際化人才中長期培養發展規劃。
2.拓寬國際化人才培養渠道
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的專業優勢,積極對接社會需求,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國際化人才庫,設立國際化人才開發培養和交流專項基金。開發短期和中長期境外研修項目,既可以吸收、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又可以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從而拓寬了國際化人才培養渠道。
3.創新人才服務意識
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信息庫,設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參與重點科研課題研究,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充分利用學習機會,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機制;發揮專業才干,積極參與探索性、原創性科研課題研究,形成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提升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除非雙方國家有互惠協議安排,一般情況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禁止國外律師在當地執業[5]。基于互惠原則的考慮,國內的律所與律師應正視全球化時代的律所發展,逐步放開國內法律服務市場。國內律師事務所也可以與國外律師事務所合作,從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與實務技能,吸收國外律師加盟從而拓展海外市場。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就國外客戶而言,其交易往往發生在境外,自然就涉及到當地的登記、管理等事宜,這就希望律所能夠在當地有分支機構或者辦事機構。
1.新設律所
2015年,來自國內不同地方的35位律師在泰國組建大拓律師事務所,其后吸引泰國當地律師加盟。泰國律師組成的法律事務部主要負責律師業務實踐,而中國律師則負責客戶對接、交付端口。作為一種非常直接的走出去方式,其前提是國外對我國開放其法律服務市場。這種方式的成功,實際上也有賴于當地律師的加入,僅僅依靠中國律師自己建立律所,即便建立了外在的機構,也很難開展實質性的業務。
2.聘請國外律師做法律顧問
聘請國外律師做法律顧問,是我國仍在試點當中的放開涉外法律服務限制的重要措施。不過,對于尚處于成長期的律所而言,聘請國外律師做法律顧問不失為其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力。國外律師可以發揮智囊的作用,為我國律師事務所在當地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策略、知識方面的貢獻,并能夠牽線搭橋,促成中外律師事務所的合作。
3.提高律師的執業水平
我國律師要積極著手參加涉外法律實踐,在實踐中廣泛積累辦案經驗,熟悉涉外案件的法律流程和法律內容;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各類沖突規范,了解境外法律文書的送達、境外取證的流程;積極參加外國法院、仲裁庭以及國際仲裁庭的涉外案件的應訴與答辯,為進一步參加“一帶一路”法律實踐積累充足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