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堅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遠程視頻刑事審判,是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審判人員與案件當事人、訴訟參與人分別在法院和遠程視頻審理點通過視聽技術同步傳輸畫面和音質進行審判活動。在2007年起,刑事審判遠程視頻已經在司法實踐中開始了探索,主要是在刑事二審、減刑假釋、死刑復核等。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遠程視頻與刑事審判結合更加緊密,“智慧審判”也是時代發展和進步的必然方向。遠程視頻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提高了審判效率,解放了生產力,但是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在刑事審判實務中運用遠程視頻,突出了數字信息技術可以遠程快速與案件當事人“面對面”的特有優勢,主要體現在提高了訴訟效率,縮短了案件審理時間,有效減緩了案多人少的現狀,以及降低了法警的押解風險。《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有提到,各級人民法院審結的一審刑事案件109.9萬件,判處罪犯123.2萬人,同比分別上升7.5%和4%。而近年來的法官員額改革,法官數量較少,由此可見法官工作強度越發增加。當前審判執行的工作任務日益增長,需要有一個過程才能予以緩解解決,這就需要積極探索提高司法工作效率的強有力措施,要不遺余力地運用發揮好現有司法資源的整體效益。①案件不斷增加,司法配置資源有限,從而提高司法資源利用率是把法官從案多人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的科學有效的辦法。特別是針對案件事實清楚,當事人沒有異議的二審案件、減刑假釋案件和死刑復核案件,通過數字技術傳輸遠程視頻審判,可以大幅度有效縮短提審時間,降低押解風險,從而節省大量的審理時間。
遠程視頻審理是一種突破面對面傳統審理方式,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凸顯了訴訟效率,降低了訴訟成本。但是現有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遠程視頻審理模式,只是在201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其中規定對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刑事案件,經當事人同意,可以采用遠程視頻方式開庭。其合法性受到一定的質疑,法律的滯后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法無明文規定即違法,社會科技的進步、法治的發展勢必推動法律的進步。
“確保直接言詞原則體現在法庭”②。直接原則又被稱為在場原則,這就要求審判人員必須面對面接觸當事人和審查證據,也就是在開庭的時候,強調證據的原始性、審判人員的親歷性。在司法審判中,無論是司法案件之微觀具體性、法官準確認定案件事實之復雜性、實現程序公正之重要性,還是心證形成之全面性都決定法官在行使司法判斷權時必須親歷。③從以上特點就要求,嚴格限制遠程視頻在刑事審判中的適用類型,確保遠程視頻審理的案件既效率高、社會影響好,還更要確保案件的公正審理,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審判是源自于一種古老的“儀式”,而這種程序威嚴在法庭上進行,有利于對當事人甚至是公眾起到教育警示作用。而遠程視頻審理,必然會讓庭審顯得隨意一些,甚至削弱公眾的內心感受。所以從這一點看,遠程視頻程序要限制使用在被告人認罪認罰、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并且庭審過程公開的案件,才能讓刑事庭審效果的公正、社會效果和效率價值相平衡。
刑罰是國家最為嚴厲的處罰方式,經常都是以剝奪當事人的人身自由、財產,甚至是剝奪生命的法律制裁措施。法院作為適用國家刑罰權的審判機關,應當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行使司法權,所以需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遠程視頻在刑事審判已經進行試點運用,也是為實際立法規范作探索。遠程視頻審判已經超出當時立法者的預見,同時《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也未對該審判方式作出明確具體規定。法律的滯后性是客觀存在,故在現有社會發展,以及審判需求,筆者結合司法實踐和訴訟理論,提出一些遠程視頻在刑事審判中的完善構想。
《若干意見》的第十條規定,對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刑事案件,經當事人同意,可以采用遠程視頻方式開庭。但是該意見是兩高的工作文件,法律效力有待提高,應當予以立法提供更好的法律支撐,期盼在下次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時予以明確規定,以提高其法律位階。
遠程視頻在刑事審判中的試點運用較多,一是集中在基層一審的刑事速裁程序,二是二審對案件事實、定罪沒有異議,只是對量刑有異議的案件,以及二審提審,三是高級人民法院的無異議復核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的無異議復核、核準案件等。筆者認為在一審刑事案件,使用遠程視頻審判,應當都是刑事速裁程序,被告人認罪認罰,更有利于節省司法資源、提高效率,更為重要保證公平正義、也保證訴訟當事人的權利。而在二審案件中,應當是當事人或者抗訴方對法律事實和證據沒有異議,只是對量刑或者法律適用有異議的,并且二審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案件。而對于死刑復核、核準案件,筆者認為應當適用慎之又慎,只是針對被告人對案件事實、證據認定,定罪、量刑均無異議,畢竟死刑具有不可逆轉性和殘酷性,但審判人員需要奔赴被告人羈押場所進行訊問,無疑大大降低了效率。所以,遠程視頻既要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又要讓被告人與主辦法官有效溝通,最終保證公平正義,又提高了效率。
遠程視頻庭審作為一種視頻網絡數字化傳輸庭審過程的新型審判模式,《若干意見》明確規定了被告人對是否使用遠程視頻審判具有選擇權,但在實踐審理中,并沒有充分保障被告人的選擇權。筆者認為遠程視頻庭審不但應當嚴格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還更應該遵循當事人意愿原則。法院追求審判效率的同時,更加應當保證是程序公正,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這也是當前遠程庭審在運用不是非常成熟的情形下,避免妨害司法公正的一項重大保障。
當前,采用遠程視頻庭審的一些試點法院,一般都是法院在看守所設置有單獨的遠程數字法庭,庭前法警提押被告人到該法庭,審判人員、公訴人以及辯護人都是在法院的法庭內,數字法庭與法院的法庭通過數字視頻傳輸完成審判活動。那么旁聽人員是在法院的法庭內還是看守所的數字法庭,如何保證審判公開,都是需要探討的。隨著最高人民法院的三大公開平臺的運應,審判公開更是推進到了新的臺階。所以筆者認為,使用遠程視頻庭審應當審判流程公開、庭審過程也應該在中國庭審公開網進行直播、判決文書也應當一律公開,才能確保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保證公眾的知情權,督促法官庭審的規范化,保證效率與公平,提升司法公信力。而不適合審判流程、庭審、文書公開的案件,也就當然不能適用遠程視頻庭審。
[ 注 釋 ]
①李家軍.司法的效率之維[J].法律適用,2009(6).
②周強.推進嚴格司法[N].人民法院報,2014-11-17(1).
③朱孝清.司法的親歷性[N].中外法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