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妍
寧波大學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價值分析法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對作為客體的現象或事物與作為主體的人的價值關系,即對特定客體內含的、應有的價值因素的認知和評價。將其應用到法學研究領域,則為分析人與法律之間的價值對應(需要與滿足)關系,以及現實條件下法律制度對人的行為正價值(積極影響)與負價值(消極影響),從而對法的必然性、實然性與應然性進行研究。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正式生效,其中完善了監護制度,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并就監護人的確定、監護職責的履行、撤銷監護等制度作出明確規定。這不失為完善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一大進步,也引起社會對這一制度的進一步關注,然而就撤銷父母監護權的具體操作而言,2015年正式實施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列舉了更明確的七類可由人民法院判決撤銷監護人資格的嚴重傷害行為。
在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的三方主體組成的三角結構下,最為關鍵的兩組關系為國家與未成年子女間以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間的關系,這兩組關系間的沖突實為國家親權與自然親權的沖突。大陸法系的國家親權觀念起源于羅馬法,概括的來講,羅馬法中的國家親權主要體現在自然父親缺位時國家頂替其角色,以及出于國家利益以國家侵權關于或阻卻自然親權,這主要為了限制自然家父對其子女的經濟利用與懲戒權,此也正為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的歷史淵源。①國家作為監護人在父母監護不到位時介入,其目的在歷史流變中也發生著從保護國家的人力資源向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轉化——從把未成年人作為國家的財產尤其是戰爭后備資源到承認未成年人的獨立人格與權利,兒童權利保護也正是現代各國未成年人保護立法中的核心價值目標。因此,《意見》第75條所列的七項可撤銷事由,是國家行使其職權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體現。
父母基于血緣形成的身份關系而享有的監護權,在我國立法中稱之為“監護人資格”,法律要求父母作為監護人為被監護子女的利益履行監護職責,如《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所規定的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保護未成年人子女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的義務,但也依法保護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不受侵害。因此,當前我國父母監護權撤銷的制度設計中,也體現了保護父母的監護權不被國家權力任意剝奪的精神:根據《意見》的相關規定,在監護侵害行為發生后,并非直接進入撤銷監護人資格訴訟程序,而是由未成年人救助機構進行一段時間的臨時監護,若經過未成年人救護機構會同公安、村(居)委會、學校及未成年人親屬的評定,監護人能及時悔改、消除監護危險狀態、正確履行監護職責的,則可將未成年人領回,繼續原有的監護關系;《意見》將可撤銷事由列明,但也留下可解釋的余地,既防止司法權力任意剝奪父母的監護權,又為將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新的監護侵害行為納入法律制裁范圍留下余地;在監護人資格撤銷訴訟中,要求申請人提交相關證據,承擔舉證責任;對于人身保護令,允許不服的監護人申請一次復議;設置撤銷后的恢復制度,使父母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形下恢復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利。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可能使得父母實質的監護侵權行為逃脫法律的制裁。
當前我國的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在實踐中暴露出如下問題:首先,缺乏完善的監護監督制度,缺少由專門的部門或人員對監護人監護權的履行進行必要的監督與限制,及時發現并阻止出現的監護權怠于行使或濫用情況②;其次,法律規定的各參與部門分工不明確,現行法律的概括列舉方式導致各部門職責不明確,造成了具體實施的困難;再者,未能充分調動和規制民間資源,更多地吸納社會資源,讓民間專業的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來參與對未成年人的綜合保護工作,包括參與到監護權撤銷制度的實踐中來。③
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實為對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國家職權、父母作為監護人的權利三者的沖突與平衡,完善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需要根據歷史條件、社會現實景況確定當時當地的價值標準,做出一定的價值傾向與選擇。
[ 注 釋 ]
①胡肖華,董麗君.美國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法律制度及其借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3).
②張親琳.我國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的困境及對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
③張加林.父母監護權撤銷制度研究[J].學術論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