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乾友
四川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取保候審從規定的內容上看,刑訴法關于是否適用取保候審主要根據對犯罪嫌疑人適用取保候審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和涉嫌犯罪的輕重來判斷。在司法實踐中很難把握其分寸,只能根據經驗決定,這樣就帶有個人主觀意識,不同的執法人員就可能對同一案件形成不同的意見。
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掌握著取保候審的決定權,它們既是追訴犯罪的主體,又是取保候審的決定者,缺乏有效的監督。
1.對取保候審權利的忽視。長期以來,我國司法界都忽略了取保候審是犯罪嫌疑人的一項權利。對犯罪嫌疑人的取保候審權利的保護嚴重不足導致我國取保候審率低,沒有充分發揮出它作為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功能。
2.沒有相應的法律救濟程序。從我國目前的取保候審制度來看,還缺乏相應的法律救濟程序,從而出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的權利得不到必要的程序保障。
依據刑訴法有關規定,被取保候審人如違反規定進行潛逃,導致的法律后果即是對被取保候審人潛逃后的處罰力度較輕。
1.取保候審的期限需進一步明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能超過12個月。“由于該條對取保候審12個月的規定不夠明確,使得公、檢、法三機關分別制定的實施細則,都規定每個機關可以重新計算取保候審的期限。應該在立法時完善這一規定,對取保候審的期限作出明確的界定。
2.明確“社會危害性”的含義。社會危害性是刑法學理論的最基本范疇,其本身具有抽象性特點。將社會危險性的標準以具體的案例進行公示,這樣可以控制司法機關在認定社會危險性時的自由裁量權,提高司法的公平公正。
3.完善因病取保候審的規定。這主要是因為立法不完善,規定不明確,導致主觀隨意和客觀行為的不規范,造成執法不統一、不協調,產生不良的社會后果。“
1.規范保證金的收取。建議當犯罪嫌疑人無法繳納足夠的現金,但有可提供有價值擔保物時,應該允許其取保。做到具體案件具體對待。如在取保候審期間出現被取保人拒不到案或者棄保潛逃的情況時,建議經被害人申請,法官可以先行從保證金中給付賠償金,使案件被害人不必因等待遙遙無期的判決而無法獲得賠償或補償。這樣,即使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審期間出現潛逃的情況,被害人也能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也對保護被害人的權益有重要作用。
2.采取多樣保證形式。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取保候審方式有交納保證金和提供保證人兩種方式,而且兩種方式是單獨適用的,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在申請取保候審時提供了保證人,司法機關就沒有權利再要求其交納保證金。這樣的結果就是被取保候審人舍棄保證金或者脫離保證人的監督而潛逃,造成大量取保候審失敗。所以,豐富保證形式,提高保證形式的力度,是減少取保候審失敗的重要措施。建議從以下兩點來豐富保證形式:
第一,采用保證金和保證人結合的雙重保證方式。在審查取保候審申請的時候,司法機關應該對其的犯罪性質、經濟條件、有無前科等進行了解,對犯罪性質惡劣、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審申請的采取雙重保證。在交納保證金的基礎上責令其提供符合擔保條件的保證人,在這種雙重保證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出現潛逃的幾率應該會得到大大降低。
第二,改變目前單一的保證形式,合理地增加保證方式。除了保證金和保證人以外,筆者建議增加基層組織如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街道居委會等作為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的擔保者。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村委會、街道居委會對犯罪嫌疑人的監督,擴大了監督的主體,對減少犯罪嫌疑人做出新的犯罪行為和潛逃行為有更大的幫助,彌補了單個擔保人對犯罪嫌疑人監督不力的缺陷。另一方面,村委會和居委會的監督可以節約大量的司法資源,減輕公安機關等的工作壓力,以便集中精力偵破案件,提高破案的效率,做到在取保候審期間查清案件事實,避免出現續保的情況。
3.建立取保候審的救濟程序。法律上應該為申請取保候審人設立救濟的途徑,即犯罪嫌疑人做出的取保候審申請被拒絕后,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對自己的權利進行申訴,以充分的保障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權利。
取保候審制度作為我國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之一,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重要環節。我國現階段取保候審制度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適用率低,適用范圍不廣,操作性不強;因此,完善和改進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