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爽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同時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一方面,經濟穩步向前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西方意識形態正逐漸在人民當中滲透。大學生身心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時也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面對來自國內外的種種沖擊與誘惑,只有加強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在學習生活中不斷踐行友善,才能引導大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全面促進大學生的成人成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反映了社會主義全體公民的“共同價值”和“共同信仰”,是基于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熱愛而在公共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對于他人的尊重、寬容、關心、幫扶的道德品質,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信仰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友善價值觀內涵的分析,友善可細化為對己友善、善待自然、與人為善三個方面。
一個具有友善品質的人首先應該學會愛自己。一方面,友善的人應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只有愛惜身體,健康成長,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只有自己體魄強健,無病無災,才有余力為他人帶去關愛和幫扶。另一方面,友善的人應重視形成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崇高堅定的理性,才能逐漸完善自身的品質與人格,才能擁有形成友善品質的初心和情懷。
自然環境是整個人類社會能夠持續存在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善待自然不僅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友善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突出體現。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資源浪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變得日益突出。這都是人類不友善行為所造成的嚴峻后果,作為一個友善的人,應自覺承擔起善待、愛護自然環境的責任和義務,順應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永續發展。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就是尊重和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存發展權利,也是尊重和保護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權利。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獨立的個人,都處在人與人的關系當中。與人為善不僅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出發點,更是友善價值觀最基本的內核。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就提出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與人交往的重要準則,這些都是告誡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懷著友善之心與人相處,應學會彼此尊重,樂善好施,寬容以待,同時對于別人的友善應心存感恩之心,懂得回饋社會,回報他人。
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有良好的品格。友善作為大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重要體現,對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代儒家的“仁愛”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友善觀的重要體現,更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中友善觀合理內核的繼承和發展,為當代友善價值觀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淵源。今天所倡導的友善文化,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友善文化中通過認識自己、關心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克己立人來實現社會價值的核心理念,從而增強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以及民族文化軟實力。大學生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發揚者,是增強我國文化自信,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堅力量。因此,借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來加強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就成為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借鑒儒家"仁愛"思想中的積極精神,從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為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的重要舉措。
和諧友善的社會關系不僅關乎著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關乎到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在享受便利的溝通手段背后,卻換來人際關系的冷漠和情感上的孤獨。只有將友善作為新時代人類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重新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重新用熱情與溫暖對人對己,才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其不可推脫的責任和義務,而大學生群體無疑是這當中的主力軍。引導大學生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建立友善的社會心態,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友善待人,善待自然,心懷感恩之心,則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每一位社會成員而言,人格和道德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也是健全人格、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培育時期,更是其逐漸走進社會的過渡時期。毋庸置疑,大學生是社會上的高智力水平、高專業技能的代表人群,但是,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態,友善的品質,不僅會被私欲腐蝕了心靈,掏空了軀體,也會成為社會的破壞者和社會發展的障礙。只有健康的身心素質才是大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保證。培育大學生友善價值觀,教導大學生成為善良的人,能夠扶弱濟貧,推己及人,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既有助于養成大學生積極向上、謙虛禮讓、樂于助人的性格,又有利于大學生煉就敢于吃苦,不畏困難、勇于拼搏的品質,更能使大學生更快的適應和成功的應對工作和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并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上的幸福感。
友善不僅僅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更是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培育有著不可忽視的當代價值,但是,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辛的過程,友善弱化的現象還時常出現,在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大學生自我封閉的狀態還十分明顯,態度的冷漠、與人交往的困難都阻礙了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培育腳步。這就要求社會各界群體都為之付出行動,來自家庭的溫暖,來自學校和老師的重視,來自社會的關懷,都能加強友善在大學生心中的分量,只有收獲到友善,大學生才能學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將友善的種子播撒到內心當中,將友善在實踐活動中傳播到更多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