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要】本文對造成腸胃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對常見胃腸疾病癥狀及相關治療方法進行了介紹和討論,希望能夠為臨床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腸胃疾病;病因;癥狀;治療
【中圖分類號】R45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2-0021-01
引言
消化系統是人體中包含臟器數量最多的一個系統,其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結直腸、肛門、肝、膽囊、膽道及胰腺組成。其中胃和腸道作為人體接受、消化、運輸食物的主要部分,同時也是在食物進入人體后容納食物時間最長的區域。因此,腸胃疾病在消化系統疾病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發生率和發生比例較其他器官疾病明顯提高。
隨著人們生活飲食方式的變化和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在人群中越來越普遍,從而也就造成了腸胃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了快速上升的趨勢。
1?腸胃疾病的發病原因
1.1?飲食因素?胃和腸道作為人體消化系統中疾病發生的主要器官,其疾病的發生與人的飲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飲食因素是臨床上造成腸胃疾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具體可以分為飲食不潔和不良飲食習慣兩個方面。飲食不潔是指因食用了不干凈、受污染或誤食有毒有害物質而導致的腸胃疾病發作。不良飲食習慣則是指因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或偏食刺激性食物等所引發的疾病。
1.2?感染因素?患者因飲食或其他途徑接觸病原體,受到感染而引發相關疾病和癥狀。例如,沙門氏桿菌、副溶血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幽門螺旋桿菌(PH)等。其中PH是臨床上造成腸胃疾病的常見病原體,其能夠在人體的胃黏膜組織上生長繁殖,并通過促進胃黏膜分泌特異性抗體來殺滅其他菌群,進而引起胃的炎性反應并損害上皮組織,可以導致患者出現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胃腸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多種疾病,且難以根治、易復發、具有較強傳染性,可以經飲食出現大規模傳播。
1.3?心理情緒因素?心理情緒因素導致的腸胃疾病主要可以從直接和間接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該因素可直接導致的疾病以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為主,患者發病前往往曾有較大的情緒波動或精神壓力。此外,心理情緒因素還可以通過影響人的飲食行為、習慣來間接造成腸胃疾病的發生。例如,部分人因情緒不佳而出現暴飲暴食或忽視飲食衛生的情況,身體狀態變化等,最終造成相關疾病的發生。
1.4?藥物因素?部分患者因服用其他藥物對胃腸道造成刺激也可能會導致腸胃疾病的發生。例如,水楊酸類藥物、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可能會引起急性腸胃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熱鎮痛類藥物可能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四環素類、紅霉素、甲硝唑會導致患者食欲下降,加重消化性潰瘍;多粘菌素會對胃黏膜上皮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導致胃炎;胃黏膜損傷;抗生素影響人體正常菌群而導致疾病發生;
1.5?其他?除上述因素以外,患者個人的年齡、體質、免疫力以及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也與腸胃疾病的發生存在著一定聯系。例如,中老年患者體質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免疫力較差,其發生腸胃疾病的機率相對較高;部分腸胃疾病在特定年齡人群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患者既往存在肝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導致并發腸胃疾病等。此外,還有部分腸胃疾病患者其發病可能無明顯誘因,在臨床上需要進行注意。
2?常見的腸胃疾病癥狀
2. 1?消化系統癥狀?腸胃疾病患者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要表現,包括嘔吐、腹瀉、便秘、反酸、腹痛、腹脹、胃脘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種癥狀類型。根據患者病情其癥狀嚴重程度也會有著一定的差異,部分患者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則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消化道穿孔、惡性腫瘤等嚴重病變。
2.2?全身癥狀?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往往還會出現全身性的癥狀。例如,患者因感染嚴重而出現全身癥狀發熱;腹瀉嚴重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等;部分患者因腸胃疾病發展出現全身中毒、敗血癥、昏迷等癥狀。
2.3?病理表現?在多數腸胃疾病發生的同時也會對胃腸道造成較為明顯的病理改變,例如炎癥導致胃腸黏膜出現充血、水腫、滲出等;部分疾病還會影響人體血液細胞,如細菌感染導致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等。
在現代醫學檢驗技術和影像學的快速發展下,對于腸胃疾病的病理表現可以進行更加細致、直觀的檢查和分析。例如,通過血常規、便常規、生化檢驗以及細菌培養等方法可以有效確定患者疾病類型及病原體種類;通過應用超聲、胃鏡、腸鏡等影像學技術可以較為直觀的觀察患者腸胃黏膜發生的病理性改變,找出病變位置。
3?腸胃疾病的治療方法
3.1?對癥治療?由于腸胃疾病患者臨床上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兼有一些全身癥狀,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因此會首先對其進行對癥治療。此外,部分消化系統癥狀如果沒有得的及時的控制還可能造成其他并發癥或嚴重后果。例如,嚴重腹瀉、嘔吐導致的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在腸胃疾病的治療中,主要應用的對癥治療方案包括: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腸動力、潤腸通便、止瀉、抑制胃酸、解痙止痛、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等。
3.2?抗感染治療?由于病原體感染是造成腸胃疾病發生的最為常見的因素之一,因此抗感染治療在臨床腸胃疾病中的應用也十分普遍,以急性腸胃炎為例,根據患者病情常用的抗生素藥物有頭孢氨芐、氟哌酸、黃連素等。在抗感染治療的過程中,醫務人員應當注意做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和藥物濫用現象。
3.3?飲食控制?由于腸胃疾病的發生與患者飲食存在著密切聯系,多有飲食不當引發或使原有疾病加重。因此在該類疾病的治療中必須要做好對患者的飲食控制,治療期間應當囑患者不要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禁煙酒。對于部分病情、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進行短期的禁食。
3.4?中醫治療?我國傳統中醫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上有著一定的優勢,在胃腸疾病的治療中可以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給予其中藥方劑、中成藥以及針灸、推拿、灌腸等特色療法進行聯合治療,通過中西醫結合來增強臨床治療效果,緩解癥狀,改善患者體質。
結語
綜上所述,造成腸胃疾病發生的因素涉及了飲食、感染、心理情緒、藥物以及個人因素等較多方面,其臨床的癥狀表現也較為多樣。在臨床工作的開展上,對于腸胃疾病患者要結合其致病因素以及癥狀表現,合理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法,從而有效的幫助和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喬正勝. 消化內科常見疾病及治療方法分析[J]. 今日健康, 2016, 15(4):51-51.
[2]?張聲生,趙魯卿,朱春洋.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研究熱點及中醫藥治療進展述評[J].北京中醫藥,2018,37(07):583-589+605.
[3]?張志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原則[J].健康向導,2016,22(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