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華
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教育也在不斷往前推進,教育觀念由知識就是力量,轉變為現在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使得教育的主體----學生更加優秀、更加符合飛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現在基礎教育提出要實現“兩全”,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推動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不斷前進,其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就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度,也就顯示出了與心理素質相對應的心理素質課程的重大意義。
眾所周知,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即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衡量:性格品質的優劣、認知潛能的大小、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內在動力的大小及指向。對內體現為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對外影響行為表現的優劣。人的心理素質強,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就高,就能在競爭激烈的科學時代更好的生活;人的心理素質在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和交往等方方面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可以說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是否幸福、快樂、成功的第一要素。具體到基礎教育中學生成人成才層面上,心理素質就成了學生成長、學習過程是否順利、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看過一篇報道,通過對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調查,優秀學生的成績最重要來自于兩點:基礎知識牢固和心理素質強,同時,這些學生在性格和習慣方面也是優等。
但現實生活中,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環境,他們的心理素質參差不齊,不可能都很好,也不可能都很壞;而且現在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探討,有些家長常這樣抱怨,“現在的孩子,大人都圍著他轉,只能光聽好話,一批評就受不了,沒有吃苦精神……”對于獨生子女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缺乏自信心、缺乏責任感、任性、自我、脾氣壞、不能吃苦等,其實很多問題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是心理素質中自信心的缺乏導致的;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容易形成封閉的人格,使人有痛苦不能發泄不能疏解,這就容易使得我們的心理不健康;現代社會的急劇變化又導致了人們的心理緊張,則更加劇了心理的不健康;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壓力大、競爭激烈的學生當中,更有高達30%至40%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心理不健康問題。既然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需要我們想辦法來彌補、解決。事實上現在家長和教師對孩子在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還不足以具體、實際地滿足學生的要求;其實心理素質和語文、數學一樣,是可以通過對“心理素質”的不斷學習和實踐,在自然形成的心理素質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的;由此可見,心理素質應該開設專門的、系統的課程,通過課程為心理素質的培養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方式、方法;心理素質課程應該是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最直接、最容易見效的方法,來達到真正的“素質”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以更科學有效的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積極的觀念,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現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需要家長和老師用鼓勵、激勵、贊揚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學生來說都是外部的導入、外力推動;我想教師不如再加上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開設專門的心理素質課程, 一方面可以讓心理素質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直接針對,并解決學生實際的心理素質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也掌握心理素質的知識、方法,自覺、自發地來提高心理素質,讓學生補上家庭、環境缺失的部分,可以更好地完善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讓學生的心理內部、外部都有切實有效的“素質教育”不是更好嗎?
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包括高度的自信心、堅韌的意志力、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勇敢無畏的性格、實踐行動能力、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豐富多彩的生活、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而在這些里面,高度的自信心即尊重自己、悅納自己、相信自己又是重中之重;而且尊重自己、悅納自己又是青少年自我提高、自我改變過程中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事實證明充滿自信的孩子,更容易進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對于學生缺乏自信這項素質,在其專門課程里會有很多方法,如多發現自己的優點、進步、發展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激勵自己、積極自我暗示等,這些方法切實有效,不夠自信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方法、步驟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這樣使得自信這項心理素質可以非常有針對性、具象的得到解決。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心理素質也就提高了,心理健康、情緒穩定、狀態良好,這樣一來他就能更有精力、更用心地學習文化知識,在學習中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性格變得勇敢而敢于學習、敢于嘗試創新,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內在的創造力和潛能;心理素質增強了,還會讓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發揮得更好、發展得更強;再者文化課程學好了,會讓學生有學業有成的實力和資本,增加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心理素質更強;如此一來,就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也就是心理素質課程和文化課程是相互強化的過程。
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心理現象,對心理的要求也不一樣,很顯然,由簡單到復雜也是基礎教育中心理素質課程必須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則,因此學習心理素質課程的過程也就應該是學生心理素質不斷累積發展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基礎教育中開設心理素質課程,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將會大大提升所有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而且也會培養出更多更好德才兼備的高精尖人才。因此我認為心理素質課程的設立,將會更好、更全面地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和實施,符合當代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將成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