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 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從啟發性、適度性、針對性、層次性、探究性、開放性和回饋性等七個方面探討了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常見原則。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 有效提問 原則 案例
提問是課堂上最直接的師生雙向活動,是師生間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 [1]。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生物學知識體系的理解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熟悉[2]。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提問的有效性。
一、提問要具啟發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思想強調了啟發性教學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應具有啟發性,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案例1 在 “光合作用”教學時,教師提問“怎樣檢測葉片在光下產生淀粉?”學生回答:“用碘液顯示藍色”。教師繼續追問:“怎樣從綠色葉子中尋找藍色呢?”學生一下蒙了。教師笑著問:“還記得以前我們做有關顏色鑒定類實驗時對材料的要求嗎?”“選材一般是無色的。”有的學生回答。“很好,但是現在葉子是綠色的,怎樣去掉綠色呢?”老師又問。學生又頓住了。“還記得提取葉綠體色素的方法嗎?”老師提示到。“用無水乙醇。”有學生開心地回答。這樣一步一步地誘導學生去思考回答,最終得出正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被不斷激發,也體驗到了不斷探索的成就感。
二、提問要具適度性,消除學生畏難情緒
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問題難易要適度,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經過分析探討能夠回答出來,而不是高不可攀、難以逾越的,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畏難情緒。
案例2 2017年高考新課標Ⅰ卷第29題“根據遺傳物質的化學組成,可將病毒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兩種類型。假設在宿主細胞內不發生堿基之間的相互轉換,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以體外培養的宿主細胞為材料,設計實驗以確定一種新病毒的類型,簡要寫出(1)實驗思路,(2)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要求:實驗包含可相互印證的甲、乙兩個組)”很多學生第一問就難住了,教師提示:“根據DNA病毒與RNA病毒的不同點想想放射性同位素該標記什么?病毒的生存有什么特點?”在老師的提示下,不少學生能夠想出來先分別把宿主細胞培養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的培養基中,再接種病毒,檢測放射性。經過教師適宜地提問,學生不再畏懼這樣的“難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三、提問要具針對性,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問題應該是針對教學重難點設置,而不能漫無目的地提問,否則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案例3 在講完“滲透作用的原理”時,教師提問:“我們過年時吃的糖漬、鹽漬食品,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呢?農作物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現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針對這些具體而又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去認真思考。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將滲透作用原理運用到了生活實際,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四、提問要具層次性,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對不同學生應該提出不同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即所謂“因材施教”。
案例4 在介紹“無廢棄物農業”時,教師對成績稍差的學生提問:“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分別是什么?”;對成績良好的學生,問題換成:“土壤肥力幾千年沒有耗竭的原理是什么?”;而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提出梯度更高的問題:“你能否將‘傳統的無廢棄農業補充一個結構,從而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在這樣的提問中,教師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吃飽”,從而真正實現共同進步。
五、提問要具探究性,激活學生創造思維
教師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所設問題應該能夠調動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案例5 在進行“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詹森所做的實驗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該如何改進?請在紙上畫出改進實驗圖。”在教師的提示下,不少學生能夠很好地畫出正確的圖案,而且還繪出了不同的圖案。教師大加贊賞:“我們好多學生的思維比科學家更嚴謹,只要好好努力,將來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在解決這樣的問題過程中,激活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六、提問要具開放性,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很多問題教師沒有必要給出標準答案,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最后把學生的答案匯總出來,久而久之必然能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很好地鍛煉。
案例6 在進行“物質循環”教學時,教師在講完主要內容后,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低碳環保?”這樣的問題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答出一二,學生只要是回答出對“低碳環保”有利的方面都算對。在類似這樣的問題中,教師可以大膽地鼓勵學生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回答,以此不斷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七、提問要具回饋性,提高學生關注力度
教師課堂提問后,面對學生的回答應該給予積極反饋和適當評價。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力度。
案例7 在“免疫調節”教學時,教師讓A學生回答細胞免疫的過程,A回答了體液免疫的過程,底下立即有學生大笑。A很是尷尬,教師靈機一動:“A把體液免疫的過程回答得很好。你們有些學生還不一定能完整的回答出來呢?A只要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區別弄清楚,相信細胞免疫的過程一定沒問題。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請坐。”剛才笑出聲的學生也感覺有些不好意思。而A受到教師的鼓勵,很是欣慰。試想,如果A回答出錯后,又受到其他學生的嘲笑,教師不做任何回饋,可能對A的打擊很大,而換種積極地回饋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每個問題,讓這些問題成為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去刺激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