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一、美育對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積極影響
1.美育為小學生德育鋪墊情感基礎
使用美育手段,可將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道德理論轉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講道德教育中陳舊的說教方式轉變成對學生情感的激發,把具有一定強制特點的“他律”轉變成更輕松和諧的“自律”。因此美育是學生德育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非常有利的。
2.美育推動小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小學時期,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處在啟蒙階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對美的追求中享受美;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不斷陶冶情操,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3.美育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美育能夠推動小學生主見認識并追求形體美、品質美、性格美。讓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各種,放松神經、身體和心態,從中欣賞并享受美。也就是說,美育能夠讓小學生的身體以及精神更加協調,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小學語文美育的現狀
1.重德智,輕美育
我們的教育方針明確要求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然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在很多時候都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少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職責,把美育當做可有可無的東西。本應輕松開放、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堂被生硬的朗讀以及枯燥的生字抄寫所替代,本應文采飛揚的寫作課變身為優秀作文的模仿課。
2.美育方式不夠豐富
經調查,大部分學生覺得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表達過于生硬、隨意。甚至在授課過程中節奏比較亂、缺少語文語言的美。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動作甚至眼神都要經過課前細致的琢磨才能呈現在課堂上,既要符合所講授課文的情境需要,又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授古詩詞中,可以多引用與主題相關的其他課外詩句,營造一種充滿詩詞味道的課堂氛圍;但是不少老師由于種種原因,只是單純通過隨意的語言講述,讓學生體驗和感受教學內容。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無法得到有效激發,更不用說在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了。
3.忽視學生審美個體的差異
隨著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普及,不少教師已經改變“一言堂”式的教學風格,但是課堂中扔不能夠讓學生唱主角,教師唱配角。課堂上始終有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學生走,學生心靈的火花、獨特的感受、天馬行空的想象都被教師忽視了。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的策略分析
1.發揮教材的積極作用,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美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挖掘美育因素開展語文課程的教學。在語文教材的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美感。
有些課文中,作者使用優美的文字形成了獨特的意境美,這便是其獨特的美育優勢。故此,教學在課堂中要善于捕捉到此類具有美育價值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從詞句出發,通過學習優美的詞句,使學生能夠從細節入手,對詞句進行品讀賞析,從而理解文章的含義,感受其美。
還有些課文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出的華美篇章,使讀者在閱讀中進入了一個美的世界。教師應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課前導入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積極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用優美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感知文章的真實情景,體會文章的美,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教學中,課前,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單的小艇的形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等到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你們坐過小船嗎?那,小艇呢?想不想一起坐著小艇去水城威尼斯游覽一番?”這樣,學生就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會更積極主動地學習。
2.使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直觀感受美
在研讀教材中,教師們定會發現,有些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離得較遠,通過一般講述、想象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理解透徹。在這樣的情況下,借助多媒體工具的輔助,可以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把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容易理解。
比如,在教學《迎接綠色》一課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絲瓜的藤沿著掛架一路爬到了樓和樓的電線上的美麗景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更能夠理解課文中“花,一路黃過去,滿樓清香;葉,一路綠過去,鮮嫩滴翠”和“帶著花的絲瓜,驚嘆號般地垂著”等語句的描繪是多么貼切和形象,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文中的場景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產生了對絲瓜的喜愛情感。
3.捕捉教學時機,練筆訓練,加強學生美育學習
語文的寫作訓練利用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是加強學生美育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中,教研要善于捕捉教學中的練筆時機,既是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檢測又是對學生情感表達的豐富。其次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比如,在講授《山溝的孩子》一課中,在學生整體學習了課文,了解山溝的孩子具有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后,可讓學生進行詩歌創作的練筆。如當我還在柔軟的床上夢著昨天的動畫片時,山溝的孩子們____,當我吃著香噴噴的包子,喝著熱騰騰的粥時,山溝的孩子們___,當我___,山溝的孩子們____。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們也會____,也會____。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詩歌的創作,更加深了學生對山溝孩子精神之美的認識。
4.拓展課外閱讀,使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語文的審美教育如果僅依靠課內有限的文章是不夠的。教師要在教材基礎上,結合所學篇目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拓展性閱讀,使學生在不斷地廣泛閱讀中體驗其中對美的描寫,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開展“書海拾貝”(摘抄課文讀物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好書推薦”“為人物寫評價”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提升審美能力。
總之,學生的美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自覺去實施和完成。語文教師是美的發現者、創造者、傳播者,在教學中就必須把教材中的美挖掘、展現在學生面前,啟發學生去追求美、創造美。